【導語】在過去的一年里,比特幣、區塊鏈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熱詞,人人都在談論,卻又沒幾個人說得清。比特幣是什么?區塊鏈又是什么?它們都有什么用?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以下的文字,或許能夠讓你對比特幣和區塊鏈有更多的了解。
除了銀行,法律是另一項很有技術含量的分工。人們訂立契約,為了限制由于人的不確定性帶來的變數。比特幣核心技術中的
區塊鏈技術將改變契約體系,有望實現“不變之約”。
在古老的契約體系下,契約有很重要的三要素:時間、權責、權益歸屬。
在人類還缺乏精確的時間概念時,祖先為了對混沌的時間有截段式的記載,開始用各類天文歷法對時間進行記錄。因此,出現了中華的天干地支紀年歷、瑪雅歷、天主教下的格里高利歷(公元歷)。歷法是人類前互聯網時代的“時間戳”技術,使得流淌的時間有了前后和長短的屬性,同比特幣的打包時間作用相同。時間也幫助繁雜的法律文書、歷史記錄進行編號和存檔。在時間條件的限定下,權責則是契約雙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權益歸屬則為獲取的權利、收付款、利益的劃分等。
在智能契約中,一個租房合同在系統里可以表現為:時間【2016年10月1日至2016年10月30日】,權利【付租金的人可以租用此房】,責任【租房人不得隨意損壞租房物品,否則照價賠償】,權益歸屬【租房人以個人私鑰付款至房主公鑰錢包1L42J8t7Fz9QYchws1bQso3NvKdz6v7XeX】,合同程序【完成付款,合同生效,房屋編號***的門鎖可被租房人私鑰打開】。
當合同生效后,房屋的智能門鎖可被租房人打開。如果房主在智能契約內設定不能一房多租,租房人也不能以此房屋編號在系統中二次訂立一個合同;作為租客,如果到了10月30日而不選擇續租,他個人的私鑰就再也不能打開門鎖;如果房屋內物品在到期時損壞被攝像頭“智能”地發現,租房人的信用將會被降級,租房人同意照價賠償、從自己公鑰錢包中付款后,信用又會得到恢復。
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將實現無人化智能,實現一旦敲定,就不再受人力改變的體系。合約一旦訂立,將作為數據打包進區塊鏈中。被記錄到每一臺聯網的計算機中,成為無法改變的合同原本。而作為合同背書所征收的印花稅,將不再成立,而費用可能變為對打包合同數據“礦工”的一種獎勵。印花稅是17世紀荷蘭政府通過對合同進行信用背書而征收的稅費,歷經幾百年,即使合同上貼滿了印花稅票,也不能阻止“老賴”故意拒絕履行合同。
傳統的合同依賴于事后追究。比如,在租房中,一個房客故意拖欠房費又賴著不走,戶主很難立刻將他趕出房屋,只能借助警察局、法院的力量,這需要極高的時間和資金成本。而智能合同可以通過使門鎖失效、家中斷電、家用電器失效等方式實現合同的自動執行。
智能合約的真正本質在于借助區塊鏈的無法篡改和集體共識特征,使得預先寫入的代碼可以在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預的狀態下,直接調用區塊鏈上的數據,執行所有可以計算的邏輯功能并輸出和執行結果。智能合約實現了簽訂合約主體間智能化的規則,實現各種復雜的邏輯功能,并通過鏈接貨幣或其他區塊鏈,避免簽約主體間的違約行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