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其實是為了去除銀行類等中心機構的信用背書。從原本信任足夠信用度的單獨個體(中心)到信任一堆個體,這一過程就極大地降低了信任成本,而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也就是去中心化,去信用中介。我們也聊到了區塊鏈是
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但是區塊鏈就僅僅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嗎?區塊鏈經過了怎樣的變革才走到了今天呢?本文就為大家揭曉。
區塊鏈源自比特幣,不過在這之前,已有多項跨領域技術,皆是構成區塊鏈的關鍵技術;而現在的區塊鏈技術與應用,也已經遠超過比特幣區塊鏈。要追溯區塊鏈(Blockchain)是怎么來的,不外乎先想到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是第一個采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出的P2P電子貨幣系統應用,不過比特幣區塊鏈并非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將跨領域過去數十年所累積的技術基礎結合。
比特幣區塊鏈所實現的基于零信任基礎、且真正去中心化的分散式系統,其實解決一個30多年前由Leslie Lamport等人所提出的拜占庭將軍問題。
1982年Leslie Lamport把軍中各地軍隊彼此取得共識、決定是否出兵的過程,延伸至運算領域,設法建立具容錯性的分散式系統,即使部分節點失效仍可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可讓多個基于零信任基礎的節點達成共識,并確保資訊傳遞的一致性,而2008年出現的比特幣區塊鏈便解決了此問題。而比特幣區塊鏈中最關鍵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則是采用由Adam Back在1997年所發明Hashcash(雜湊現金),為一種工作量證明演算法(Proof of Work,POW),此演算法仰賴成本函數的不可逆特性,達到容易被驗證,但很難被破解的特性,最早被應用于阻擋垃圾郵件。
在隱私安全方面的技術,可回溯到1982年David Chaum提出注重隱私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具有不可追蹤的特性,成為比特幣區塊鏈在隱私安全面上的雛形,之后David Chaum也基于這個理論打造出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eCash,不過eCash并非去中心化系統。
在區塊鏈中每筆交易,采用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ECDSA),可追溯回1985年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分別提出橢圓曲線密碼學(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ECC),首次將橢圓曲線用于密碼學,建立公開金鑰加密的演算法。相較于RSA演算法,采用ECC好處在于可以較短的金鑰,達到相同的安全強度。到了1992年,由Scott Vanstone等人提出ECDSA。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