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在走向去中心化的過程中,Libra面臨兩個難以逾越的問題:
a. 很多資產,本身難以做到去中心化。所以受到資產發行方、管理方的限制,Libra很難做到去中心化。
前文已經提到,Libra是錨定資產進行發行的。所以我們要對資產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資產可以分為原子資產,比特資產,復合資產。而當我們交易的時候,交易的是產權不是資產。所以會有兩個方面需要保證,一是保證產權與物的一一對應性,另一個是保證產權能夠完全的支配物品。
基于這個原理,我們能得出來一個結論,針對原子資產,沒法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必須依賴中心化的機構實現。
比特資產里也只有一部分能做到去中心化,舉個例子,《權力的游戲》特別火,這個劇本身是一個資產,但是粉絲可能會去下載盜版,而在使用盜版的時候,沒有減少任何的關于產品價值的獲取,跟看正版沒有任何差別,這樣的資產即使放到鏈上也沒有用,還是需要中心化的機構來維權。
判斷一個資產是否能夠完全的去中心化,很重要的一個點是看用戶是否必須在網絡中,才能獲取到它的全部價值。
比特幣便是個特例,把一個比特幣從
區塊鏈網絡中復制出來,就只是個沒法消費的數字,所以比特幣是可以完全去中化的。如果不在網絡中就能獲取,那么它做不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它必須依賴中心化的機構來去做監督,就好像現在的專利,現在的版權。
從當下來看,現在生活中使用的絕大多數資產,即使比特資產的比重已經很高了,但比特資產中的絕大多數依然做不到去中心化,所以大部分資產是做不到去中心化的,必須依賴中心化的管理機構。
b. 價值觀難以抵抗資本的逐利性。
Libra和上世紀70年代VISA剛創建時組織架構幾乎完全一樣,可是VISA后來創始人Dee Hock離開VISA隱退后,VISA變成了一家公司,而且上市了。雖然從股價層面很難說它不成功,但是最初樹立的和Libra相似的愿景并沒有實現,所以也是一種失敗。
Libra的創始團隊未來也一定有離開的那天,到時還會面臨資本逐利的問題,不論通過Libra這樣的架構,將多少手續費、利息等各種收益分給Libra協會的創始人,這些收益都難以比得上加15倍、20倍的杠桿收益,這是完全符合理性的經濟人的訴求的資本的魅力。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