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貨幣先后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和電子貨幣等形態。穩定幣的發行,類似金本位時期金屬貨幣兌換券,但在發行主體上由于更加多元(不一定是
金融機構),類似最初商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而且貨幣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穩定幣是在中央銀行制度存在且已經發行法幣的情況下出現的代幣發行。
目前雖然穩定幣的理念得到了一定認同,但市場規模還很小。如USDT市值在所有
數字貨幣中排第8位,約27億美元,占數字貨幣全部市值的1.2%,而
比特幣市值占比為52%;其他穩定幣更是交易寥寥。因此,目前穩定幣還遠不足以對數字貨幣,乃至金融體系產生實質性影響。
穩定幣要想獲得發展,必須要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是其數字貨幣的理念能否得到廣泛認同。特定機構發行可與美元(或其他法定貨幣、資產)兌換的代幣,必然面臨發行機構的中心化風險,與數字貨幣去中心化的設計初衷相違背。這也是目前穩定幣市場認同感還有待提高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如何拓展應用場景。穩定幣看似適用范圍很廣,但只是在自己的網絡系統中才能發揮作用,脫離了其運行系統,則難有作為。諸如GUSD之類的穩定幣必須要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尤其是建立全球的交易場所,才能擴大影響力。
最后是如何獲得各國貨幣當局的認可。即使穩定幣獲得市場參與主體認可,也很難獲得各國貨幣當局的支持,如中國禁止數字貨幣在境內交易,自然也會禁止所謂的穩定幣。
從這些因素來看,穩定幣本身的技術不完善、穩定幣存在數字貨幣所特有的缺陷,以及其他現實障礙,這些都制約了穩定幣的發展,貨幣制度變革最終可能還是要通過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形式來實現。
我們知道,中央銀行建立后,多數都會壟斷貨幣發行權,除非是不完全的央行制度,如
香港金管局屬貨幣局制度。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雖然我國國民政府于1928年成立了中央銀行,但當時很多商業銀行都在發行銀行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也是在1942年才被取消發鈔權;1979年中國銀行曾發行外匯兌換券,這種券和人民幣1∶1同值,在中國大陸境內流通,但是在特殊場合使用。
如果不同種類的穩定幣大規模發行,將使得中央銀行制度變得不完整,這對于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無疑都是有所顧慮的。從這一點來看,不難理解Facebook發布Libra項目白皮書以來,很多的國家立即作出不配合的聲明,并且對相關的業務明確作出明令禁止。所以,這也恰恰是穩定幣現實制約所在,制約的背后是貨幣背后的主權安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