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消費互聯網的愿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那么工業互聯網的延展,就讓原先無法跟蹤的生產數據變得可監測、可存儲,由此也為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打開“一扇窗”。設備運轉數據、用電量、應收賬款……這些無形的“軟資產”,如今都可以用來作為融資“硬抵押”。
云上“背書”,設備運轉等數據作征信憑證
位于
江蘇南部的一家小微企業主王先生從沒想過,一個小小的“盒子”就能解決困擾企業多年的資金問題。
在蘇南地區,像王先生這樣的小微企業主不少,他們以家庭生產為主,常常缺資金,但又沒有足夠的抵押物,沒法獲得銀行授信,融資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工業互聯網大潮的到來,給破解類似的融資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據國內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介紹,這樣的小微企業只需在生產設備上裝一個具有監測、傳感功能的小“盒子”,就能通過航天云網拿到“設備正在運轉”的數據,再找征信公司將數據轉化成征信報告交給銀行,即可作為拿到貸款的一項重要證明。
這相當于是銀行基于企業生產力給予授信,也是企業“上云”的紅利之一。
“企業和設備上云,意味著企業各維度數據的全面上云,這是工業互聯網發展、應用的基礎。”航天云網董事長於亮說。
據記者了解,除了設備數據,企業上云后,還有許多數據可以成為企業授信的參考,比如經營數據、用電數據等。如今,一些互聯網公司、銀行、制造企業等都開始試水這種云上“背書”的融資新方式。
根據國家相關規劃,到2025年,我國將形成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百萬企業上云,海量數據積累,將為中小企業提供越來越完善的“信用畫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