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區塊鏈這個名詞最近頻繁會出現在各類創投類活動上,很多投資人都預感到了風口將近,想做一些賽道提前布局,但是都不想盲目交學費,和不少機構投資人聊天時談到區塊鏈,基本回答都是在看,共同感覺是項目太少,估值太高,關鍵還有看不懂!筆者從比特幣時期開始關注區塊鏈,下面從投資人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一些目前區塊鏈領域的投資邏輯。

投資人接觸到的項目目前大概可以分為下面幾類:
1、虛擬幣相關的或者挖礦類的項目
比特幣歷經多年目前被認為是最成熟的區塊鏈體系,圍繞其生態相關對于早期投資而言基本上已經過了時間窗口,市面上的幣交所已經很多渠道成熟,礦機制造商也有臨近上市的。細分的還有一些機會例如做比特幣礦池。宏觀而言,挖礦POW驗證的模式瓶頸明顯,未來相關業務是否會繼續存在是個問題。炒幣類項目盈利再強也不適合主流投資機構。
區塊鏈技術相關的項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區塊鏈底層技術,包含平臺路由和加密算法、共識機制等等;
中間層,做一些協議的封裝,提供開源或者商業API接口,還有一些平臺類服務,類似IBM搞的BAAS(Blockchain- as-a-service);
最頂層的是區塊鏈的一些不同行業的應用,包括金融、版權保護、防偽、物聯網等等。
2、底層技術和協議層的項目
關注區塊鏈的投資人應該都有一定了解,比如國外的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超級賬本fabric,國內的井通、小蟻、布比、云象、太一等等。白皮書對于大部分非技術出身投資人就是天書。
技術圈的普遍特點是文人相輕,自視甚高看不上對手,從共識機制、協議的通用性到安全性、帶寬等等,投資人聽得暈頭轉向依然很難甄別優劣。但是技術出身的投資人會覺得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其實門檻不高,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其實在TCP/IP五層協議中處在最頂層應用層,本質上和郵件是一個層級的技術。不少全球知名區塊鏈底層項目代碼是開源的,優秀的程序員改改就能拿來用,在拜訪過一系列區塊鏈項目后發現目前國內市面上最多的就是以太坊的修改版,其實本人并不反對借鑒加改進(山寨),因為人類科技的進步總是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
但是如何改的更好就需要看團隊的能力和實際的試錯,不同的應用對功能、性能和安全的需求都不一樣,需要重新設計和優化,因此需要精通區塊鏈底層的密碼學,共識算法以及分布式數據庫設計等基本技術,以及應對大規模應用的整體架構設計。
回過頭來看看整個業態,像比特幣、以太坊這種底層技術平臺是開源的,它是一個無公司無法人的社區組織,就算購買代幣來投也沒法算Capital table啊。
更重要的是做底層技術及協議層的公司,不管你是基于國外開源代碼改進還是自己重新架構,再牛逼的技術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在資本市場都會很難獲得認可。
一種最簡單的生存方式就是依靠ico(虛擬幣眾籌),以太坊的幣值已有10億美金了,簡單理解就是不找VC改找炒幣的人融資,帶來一些方便也帶來諸多問題:炒幣的大部分投機份子會讓你估值各種過山車,ICO時候可能還有自己掏錢進去稀釋比例的嫌疑,ICO拿到的錢會怎么花(無法監管)等等。
另一種常見商業模式就是給銀行、券商、各類大公司做POC(概念驗證),獲得認可呢就幫你做一些私鏈定制開發來case by case收費,例如井通的海航集團項目、布比的數貝積分項目、云象的智慧城市項目等等,但是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IT服務公司,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人員對于底層技術的了解,有一天就會變成類似今天幫企業開發APP的活。
關注技術類項目的人應該明白做一些協議封裝、提供收費 API接口長久來看也掙不了什么錢,以后必然會是免費得。還有呢就是自己開發一些應用,雖然基本上并沒法實際運作。目前國內大部分號稱做底層技術的公司都是底層協議、POC、私鏈架設、應用類項目都干,為了生存么。
但是事實上聰明的投資人都明白,早期創業團隊就那么多人和資源,能干好一個就不錯了,上來底層技術都沒弄踏實就學樂視搞什么區塊鏈生態圈絕對是扯淡。
盡管今天商業模式還不清晰,但還是相信未來市場上會跑出幾家的優秀底層技術和協議開發的公司。他們會架設出多條不同用途的公鏈或者聯盟鏈,基于對性能和安全性及應用場景的不同需求,然后上面生長嫁接出很多不同行業的應用。比如可能會有一條支持高并發高交易量的公鏈,一條金融機構間側重安全性的聯盟鏈等等。
底層技術考量點:設計理念和應用的成熟度
關于設計理念首先第一點很多搞技術的可能不同意,個人覺得區塊鏈底層技術不應該完全開源,因為區塊鏈短期最大的應用領域在于金融,金融領域對于監管和安全要求極高,需要像蘋果IOS那樣經過審核的應用才能接入區塊鏈,而不是像安卓那樣隨意。
其次對于共識機制一些中國團隊認識到了絕對去中心的方式在中國走不通,所以類似井通、小蟻都是類PBFT或者改進版,授權節點驗證的思路有點像中國的代議制下的全國人名代表大會制度。Ripple被罰和以太坊DAO事件也給出了警醒,金融應用必須要實名制。關于應用的成熟度,就要考量經歷了多少沉淀,有哪些真實落地應用支撐。
重點關注區塊鏈應用項目
事實上適合大部分機構看的區塊鏈項目都是應用層的,簡單來說投資點還是在于商業價值本身。比如利用區塊鏈做防偽是極好的,不管是用二維碼也好,NFC芯片也好,這都不是難點也不是壁壘,關鍵是區塊鏈只能做到流程的追溯,源頭的把控這個不是線上的區塊鏈技術能解決的,票據、藝術品之類的如何確保源頭的真偽這個需要創業者去想辦法解決。
再比如做數字版權的確權保護,區塊鏈可以做到數字簽名加時間戳,但是這遠遠不夠,設計版權相關經驗資源、版權局法院等機關的認可這些也缺一不可。
還有最近很火的互聯網互助類項目,區塊鏈基本已經成了標配,基本上就是提高資金和運作透明度,不可篡改。你應該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區塊鏈的應用項目本質上還是把區塊鏈作為一種工具,原先在一些特定領域的創業者手中拿的可能是個匕首在拼殺,區塊鏈把他的武器升級到了沖鋒槍,但是能不能打贏還得靠自己。
目前國內區塊鏈應用的項目較少有一個核心原因,懂技術的人完全不懂細分行業,還停留在概念驗證,而真正在細分行業中具有經驗及資源的創業者又完全不懂區塊鏈這門新技術,跨界的人才那必然是鳳毛菱角。所以出現了像井區科技這樣的公司,基于成熟的底層技術平臺,尋找優秀的創業者來孵化應用項目,幫助他們梳理區塊鏈技術在他們行業中的的應用,對接各類資源,投入資金,將所有東西串起來,具體單個應用項目的成功與否,還是拼在落地執行和運營上,這也是創業者本應擅長的事。對于部分號稱使用區塊鏈的應用類項目,細聊之下發現他們要么是還未實施,要么是基于以太坊開源代碼自己架設。對于初創公司而言一臺服務器組網的系統那是在to VC,接入了某個底層平臺的項目才是真正的區塊鏈應用。
區塊鏈會不會是個泡沫?
需要糾正一個誤區,有些人理解是各種電影、音樂、圖片、大數據都可以運行在區塊鏈上,事實上短期內是不太可能的。目前主流公有鏈技術區塊都還是幾MB級別容量,如果把很多數據寫進區塊,區塊鏈的大小會短期內膨脹到無法存儲。如果把比特幣區塊鏈比喻成DOS系統,那么以太坊類的支持智能合約的就像windows95/98。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說區塊鏈技術有很大潛力,但是目前還處在比較早期。
那回過頭來現在的區塊鏈是否有投資價值?要知道,美國很多著名軟件、游戲、互聯網公司都起步于那個時代,盡管2000年出現互聯網泡沫,但是最終還是成長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在今天國內資本市場娛樂化、跟風化的環境下,確實有不少人在炒作概念,把區塊鏈吹的神乎其神,這也許就是二級市場分析師所謂的泡沫期。
我的觀點是,區塊鏈本質上是通過數學密碼學解決了人與人之間價值交互的信任及公平性問題,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補充。部分人擔心未來量子計算機會讓區塊鏈非對稱加密失去意義,首先量子計算機的普及至少需要20年以上時間,其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加密算法一樣會升級,出現類似量子動態加密,也許以后會用其他名詞來代替區塊鏈這個名字,但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去第三方的思維會延續發展下去,長期來說,我看好區塊鏈技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