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回憶一下,Token是怎么走入人們視野的。2009年,中本聰發表了一篇論文《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比特幣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隨著交易功能的引入,比特幣自身所包含的各種新穎特質吸引了更多人入場隨著參與的人群逐漸增加,人們開始研究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于是這才有了“
區塊鏈”這個概念。
所以,很多人說比特幣所代表的token是區塊鏈底層技術為基礎而開發的一枚“應用”,而事實上,是先有了token這個應用,人們才開始研究Token背后的底層技術和一系列機制。
本來,按照這個路徑發展下去,Token應該能夠伴隨
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廣泛運用在各個公鏈的社區主體之間完成獎勵和價值輸送的職能,然而現實中,隨著參與者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基于“共識機制”定價的模式,和脫離了傳統
金融體系監管的交易機制,很快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挖礦或投機,所謂的“幣圈”在一枚Token的指引下開啟了日夜兼程的狂奔模式。
相比較之下,鏈圈的碼農和極客們就顯得佛系得多,聲稱專注底層技術,用科技改變世界,對那些追漲殺跌的唯利益論不屑一顧。這些仿佛都讓幣圈和鏈圈從此漸行漸遠。
近年來,隨著代幣發行門檻的降低,
ico的繁榮,許多致力于研究區塊鏈技術的企業也開始紛紛發行自己的token,這讓幣圈和鏈圈開始有了融合的跡象,而商業嗅覺最敏感的互聯網圈、創投圈、VC圈和主流金融圈也紛紛參與其中,參與人數、資本體量和代幣總量的激增,使得整個區塊鏈領域陷入了魚龍混雜的局面,出現了很多為圈錢而發幣的空氣幣公司。
然而自從去年我國境內的ICO被叫停,資本和人潮有了趨于理性的傾向,幣圈和鏈圈的分化又漸漸明晰了起來。
如今,但凡跟區塊鏈沾邊的公司,為了規避風險,以“避Token不談”為政治正確,而很多有意布局區塊鏈的企業,也只得從建立私有鏈開始嘗試。這一點很像幾年前,2013年和2014年,比特幣曾經遭到全世界多個政府打擊,使得許多相關的創業者和技術從業人員開始對其正在研制的技術和應用實施“去token”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