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安全邊際的范圍內,生產者需要支付與生產成本相等的金額。但這似乎與POS機制聲稱的以1/10甚至1%的成本提供相同數量的安全性的說法不一致。
在POS機制中需要成為驗證節點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條件,不同的項目條件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都是需要成本的,至于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錢?對于不同的人和機構來說是一樣的嗎?
只要項目方能主導節點的選舉,信息不公開就會存在耐人尋味的東西。
一種情況是:POS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公正,在基本面上對于共識的構建可以說是
區塊鏈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但POS機制的特點決定了系統對于共識的構建將不限期的掌握在某一群人的手中。
另一種情況是:在POS的共識機制中,想要成為負責出塊、維護網絡的節點往往需要抵押
token,首先單就token來說,不同的人或機構獲取的成本就存在差異,成為節點往往需要向項目方進行申請,進行審批之后才能正式參與到區塊鏈網絡的維護中來。
如果項目方或者負責驗證的機構有意阻止,那么新節點可能就永遠無法參與進來。POS機制分配獎勵的方法一般是按照持有token的數量和時間來計算,但是大多數的token又都集中在少部分的人和機構手中,這樣就會又加劇不公平性。
而與POS向對應的POW機制就不一樣,參與挖礦不需要經過項目方的允許,只要有礦機和電力就可以挖礦,沒有人為因素的影響是POS和POW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
有人可能會說,POW機制中需要礦機和電力本身就是一道門檻,相比POS的門檻這更加費事。
這點不能否認,從這點來講POW挖礦甚至比POS挖礦更加耗費資源,但無論好壞,這是打破壟斷完成權力下放的最佳機制,因為礦機和電力資源比token分散,相對POS而言不容易構成資源集中的局面。
區塊鏈概念中的去中心化是一個原則問題,項目應該盡可能的實現權力下放,否則,還不如回到中心化的機制當中。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設計項目的時候減少項目方對節點的控制不就可以解決POS的問題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POS機制的框架擺在這里,深層次的原因是POS機制無法像POW一樣做到三權分立。
三權分立,是西方一種關于權力架構和權力資源配置的政治學說,主張行政、立法和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不同機關掌握,各自獨立行使、相互制約制衡。
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對應區塊鏈體系中的三種角色,規則制定者(項目方)、規則執行者(節點)、資源掌握者(持幣人)。
在POS機制中節點需要質押大量token,在這個體系中節點充當了規則執行者和資源掌握者兩種角色,在更進一步的DPOS中,總量有限的節點持有了大量的token,一般人更是無法參與到系統的維護中來。
這就類似于一個錢生錢的體系,可以說在POW中大戶不一定是礦工,但是在POS中大戶就一定是礦工。
Layer 1是加密經濟活動的基礎設施,基礎區塊鏈如果著眼全球就應該保持其中立性,所以Layer 2及以上的架構需要建立在一個無需權限的區塊鏈網絡上,要保持中立和去中心化,就需要減少人為干預,而維持一層網絡最安全的辦法,現在來看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PoW。這并不是說PoS沒有合適的地方,而是它不滿足一層網絡的要求。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