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大灣區的發展終于提上日程。綱要除了規劃
金融、科技、制造、旅游、
能源等產業的發展,更值得期待的莫過于給大灣區中的四個中心城市進行“角色分配”。
分工合作,不僅意味著大灣區內將能擺脫M型城市體系下,由于產業結構趨同造成的惡性競爭,更意味著,在大灣區經濟圈內,可以形成一個完善的各有分工的產業鏈條。
作為
區塊鏈從業者,除了著眼于各個產業升級中所需的“+區塊鏈”外,還應看到,大灣區內各個城市、企業機構間所繞不開的協同合作問題。區塊鏈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還在于它為機構間的協同合作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
實際上,目前有一些企業已經或正在把他們的研發部門甚至總部搬往大灣區核心城市
深圳、
香港等,而且在大灣區內,如今創投的話題再也繞不開區塊鏈了。
區塊鏈或許會成為大灣區打造智慧城市的關鍵因子。
《第一財經》報道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超過500個城市均已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元。
而聯合國報告數據表明,預計到2050年,全球75%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里,隨著城市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對不同問題解決方案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第五章第二節提出了建成“智慧城市群”,電子政務、數字身份、電子簽名互認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工作。
區塊鏈是上述項目的重要底層支撐技術之一。作為點對點的分布式數據庫,網絡中發生的交易信息可以分布式存儲在多個數據庫中,而不是一個集中的數據中心,這賦予了區塊鏈“不可篡改”特性。密碼學套件則為網絡中的數據安全加了一道鎖。
前阿里巴巴副總裁、香港科技園董事、紅杉資本專家合伙人車品覺介紹,在智慧城市有三大功能:智慧政府、便民、基于智慧城市的產業,前兩者需要政府牽頭。
智慧政府是“高階版”的電子政務,鋅鏈接從政府部門獲知,大灣區內各個城市政府已經或正計劃開展“智慧政府”。
2月27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
澳門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智慧城市等方面展開合作,雙方合作的首個項目將是基于
聯盟鏈“WeIdentity”實體身份認證及可信數據交換。
2018年6月,廣州稅務部門推出區塊鏈電子發票“稅鏈”平臺,據透露,在廣州市政府籌備的政務云平臺中,區塊鏈也是重要的技術之一。
2017年6月,佛山是禪城區發布了基于區塊技術的IMI身份認證平臺、智信城市計劃等,率先探索區塊鏈在政務上的應用。
此外,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是數據。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三個法律體系”,無法共用同一套數據隱私保護法,這無疑限制了數據的流通。
車品覺認為,在解決數據流通問題中,應該要多用科技,而不要只依靠合規。在他看來,區塊鏈可以在數據安全保護與數據使用的整個鏈條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把城市中各個機構所擁有的數據比作神經元,那么,區塊鏈則是連接這一個個神經元的網絡。
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不僅僅是政策環境,更在于給了它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產業集群效應、以及其他城市難以匹敵的資源優勢。
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圍繞區塊鏈的健康商業生態正在生根發芽,有待一日將長成一片枝繁葉茂的樹林。
粵港澳大灣區隱含的價值,在于完備的基礎產業鏈、多元的市場需求、以及來自一國兩制三地區所帶來的價值碰撞。
(文:陳海寧;編輯:鄧龍;來源:鋅鏈接)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