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過去了,但害死人的反而不是隆冬的寒氣逼人,而是倒春寒的當頭棒喝,雖然春天早已來臨,可
北京的冷風還是把人吹得瑟瑟發抖。
大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逆的。寒來暑往、陰晴圓缺,時刻主宰著動植物的生命周期,任誰都無法逃脫它的把控,就像預先設定好的游戲規則一樣,你只能被動地去遵循它的算法、權重和參數,然后主動做出自洽的適應。這告訴我們,在經營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時,也盡量按照大自然教給你的秘訣去做:尊重常識、敬畏規律。
過去一年半的歲月里,對于我而言,是個莫大的轉折。在確定排除了意淫的情緒因素之后,分布式商業成為了我最重要的研究和實踐課題,甚至直接帶著現金和一幫兄弟,扎進了這個充滿無限想象的市場里,縱然在很多人眼里它像個烏托邦、而自己活像個滑稽的堂吉訶德。
短平快的日子里,談信仰越來越顯得奢侈了,但在我的認知里,信仰這個詞兒一點兒都不高大上,相反,它之于一個人的作用,取決于“信仰”倆字前面加設的定語。經過深思熟慮后的信仰,它會支撐你越過驚濤駭浪、披荊斬棘,而跟風追逐的信仰,它會在風口消失的一剎那、把你打包成殉葬品。
回歸到分布式商業這個話題,它就像一個奇怪的懸浮體,閃爍著熹微的晨光、盤旋在蕓蕓眾生之上,或許要給陳舊的商業帶來些什么訊息。
這兩天,一個投資人朋友說,他們從華爾街得到的數據顯示,每天從炒幣市場逃離的資金達到了1000萬美金,拿當下的
區塊鏈市場做映射,你就會發現,
幣圈、鏈圈、礦圈,這個創造了無數財富神話的商業群體,正面臨著事實上的分崩離析。孱弱的食物鏈,隨著鮮血外溢和人才更迭,區塊鏈這個行業又開始了結構重組。我們的種子輪投資人說,他前段時間去螞蟻金服訪學,看到阿里在
區塊鏈技術和場景上的深耕,驚嘆的瞠目結舌。是的,巨頭殺進來了,戰爭還沒打,戰爭也許就已經結束了。
關于分布式商業形態,可以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你去逛街,看到一家不錯的餐館,臨近中午,就進去點了一份飯,掃碼支付了30元,打了9折,其中1折以餐廳專有的加密積分返到你的錢包里,吃飯過程中,你發現口味不錯,而且館子的客流量挺大,看起來這家店的生意不錯,也想成為它的股東,然后就掃了一下桌角的二維碼,打開網頁就進入到這家店的數字資產交易市場,可以看到這家店的信息披露,包括店面信息、財務報表、食客點評、榮譽等,覺得這家店可以賺到錢,就買了這家店1000元的數字資產憑證(
token),每月享受分紅。飯后,你叫了一輛共享出租車,去了理發店、電影院、便利店等,享受這些服務的同時,也參與投資了他們的投資,獲取他們的分紅收益,還可以通過投票、互動等方式,在線上社區里參與這些項目的經營。
這個就是未來要發生的場景,甚至用不了多久。有人說,這是癡人說夢,不可能發生。2014年的時候,在一個咖啡館里,我參加了一次支付寶的線下活動,工作人員現場演示掃碼支付,當時整個過程笨拙的要命,但4年過去了,移動支付成了我們的日常。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你可以不帶1分錢現金,一部手機暢通無阻。4年前,誰要是給你描述移動支付的生活方式,你肯定笑他白癡,而今天,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質疑“逛街買賣資產”的場景呢?
從信息移動化,到結算移動化,再到資產流轉的移動化,這是一個必然發生的過程,也是分布式商業的演進路徑。智能時代,海量涌現的結構化數據,會成為商業基礎設施。
在過去的歷史上,我們經歷了短缺經濟、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區塊鏈經濟的世界,即分布式商業。
一、短缺經濟的典型特征是“所需即所想”,此時此刻可以想象一下賣火柴的小女孩;
二、實體經濟的典型特征是“所見即所想”,即當你看到隔壁家有了一臺大彩電后,你也想擁有它;
三、互聯網經濟的典型特征是“所見即所得”,即你看到一件不錯的東西后,直接點擊購買鏈接就等著收貨了;
四、區塊鏈經濟講求的是“所見即所有”,也就是剛才那個場景,看到這家店不錯,就掃碼成為它的股東,即所有者。
商業演化的過程,就是消費者主權回歸的過程,即消費者從原來的被動接收,到后面的選擇和點評,再到接下來的權益流通,儼然已經攀升至食物鏈的頂端。
客戶是上帝,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從商業規則和技術實現上被坐實了,而這也是許多實體企業主所忽略的新商業跡象。
回到商業的本質上,就會發現這種商業跡象的呈現,遵循了一定規律。對于任何一個商業體,無非是經營三種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而這背后都要有信任流做支撐。
一、實體經濟時代: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歸屬于中心化機構,信任錨是權力中心;
二、互聯網經濟時代: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歸屬于商業組織,信任錨是法律和合同;
三、分布式商業時代: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將歸屬于社區,信任錨變成了代碼。
組織邊界就著裂縫在瘋狂生長,信任錨從有機物變成無機物,這是碳基文明走向硅基文明的一個佐證。
管人難、融資難和賣貨難,構成了一個企業的三大痛點,這背后反映的是傳統組織關系的陳舊、舊
金融模式的落后和固有流量體系的低效。倒閉即倒逼,居高不下的企業倒閉率,正逼迫著新商業形態的形成。在分布式商業模式下,組織關系從資產所有權、分工制度和獎勵體系,都將被重新定義;而渠道狹窄的融資渠道,也會因為基于代碼的眾籌而被拓寬;分布式商業天然的社區屬性,注定會把賣貨的流量模式進化為更加高效的留量模式。
事實上,區塊鏈技術和思想頻頻被誤解,就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互聯網世界和區塊鏈世界中間,橫亙著這樣一道鴻溝:分布式商業的充分認知。
當幣圈人不再過分追逐加密資產的漲跌,實體從業者放棄對新事物習慣性的固有成見,共識才會真正建立,分布式商業才會快速落地,“所見即所有”的商業場景才會像今天的移動支付一樣,變得自然而然。
經過我們的研究和實踐,分布式商業的實現路徑已經十分清晰,它主要包括七個組件:場景、經濟系統、BaaS、
物聯網硬件系統、分布式算力、分布式應用Dapp和分布式商業社區Dao。這七個組件,是通往分布式商業世界的核心密碼,就像一把鑰匙的凹凸,只有七個凹凸都具備并做好了組合,分布式商業世界掩蔽的大門才會被慢慢開啟。
未來已來,只是在不均勻的分布。結構性機會來臨的時候,周圍通常都是一片近乎窒息的平靜,你會對細微的變化習慣性忽略,即使看到些跡象,也會因為平庸的傲慢而笑言“不過爾爾”。
幣圈的一晌貪歡,如今淪為笑談,但它給世界創造的最大貢獻就是,用1枚token和1條智能合約,把板結的商業基礎設施、撕開了一道口子。就像當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一面是股市黑色星期五,一面是互聯網應用的雨后春筍,分布式商業的春天,也恰恰在此時此刻瘋狂滋長了。為了這個準備,你我則需要牢記以下三條箴言:
第一、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反復念叨這句話并能做到,則不怕;
第二,技術的歸技術,商業的歸商業,認清自己的能力圈,則不惑;
第三,要想知道五年后的樣子,就回想一下五年前的樣子,則不亂。
原文標題為《分布式商業的春天已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