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曾經的窮小子“飛”,用39個比特幣祝福前任梁詩雅,后又被爆是營銷。人們常說現實往往比電影劇本更加波瀾起伏,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現實就是一眼到頭的平靜,哪有那么多編劇。
阿飛——無根鳥
上世紀的香港文化可以說對內地潮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無論是服飾、音樂還是影視,聽香港音樂人的曲子,看TVB電視劇,租借模糊不清的香港碟片,大概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旗號。
而在八九十年代最受歡迎的香港藝人中,張國榮的存在對現代很多人而言既是回憶也是遺憾。
1991年憑借《阿飛正傳》張國榮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其中對于阿飛角色的詮釋可以說是淋漓盡致。
在《阿飛正傳》中旭仔阿飛的孤傲、叛逆、情感糾葛正是那個時代下香港普通青年的大多狀態。
雖然時代已經發生了巨變,但是每個時代都會有群“阿飛”存在,只是落在現代人身上的阿飛顯得更加撲所迷離。
電影中的旭仔阿飛最終也沒找到自己的情感落腳地,也沒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因此阿飛自稱為“無根鳥”。
只是那一句“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鐘之前的1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大概便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情話。
阿飛 A
而現在人們對感情的表達已經不再那么含蓄,或者說多了一份灑脫,正如今天在圈子內被刷屏的另一個“阿飛”一樣。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得不說這個當年的窮小子“阿飛”,確實像是我們常常在偶像劇里看到的那樣,被女孩子嫌棄貧窮,然后奮發圖強變得富有,只是故事中的“奮發圖強”是因為買了比特幣。
首先我們不去討論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是不得不說這個腳本寫的相當不錯,囊括了現代社會狗血的愛情故事,又加上了最近社會熱點詞語“比特幣”。
將現實的巧合性巧妙地穿插在了這個短小的故事中,矛盾鮮明,戲劇沖突入木三分,因此我們同樣巧妙地斷定這應該是一次營銷事件。
阿飛 B
如果說這是一次較為成功的“阿飛”逆襲營銷事件,那么最近的另一個阿飛必然屬于微博名為“程序員的快樂”的這位神秘開發者。
該開發者在近期不斷“施壓”幣安,表達其有攻破幣安交易所的能力,還開出1000個比特幣的賭局。
事件同樣在圈內引起了不小轟動,一群吃瓜群眾信以為真的在等待20號到來,甚至還期待有什么大事發生。
結果,今天爆出的新聞是在獲得網友“贊助”的以太坊后,神秘開發者于今日清空微博,帶著11.8個以太坊跑路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兩個故事似乎都帶有濃烈的阿飛意味兒。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個是編劇的高水平發揮,一個是智商稅的高標準表達。
但綜合看來似乎都達到了他們各自的目的,比起熒幕中的阿飛他們算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阿飛 C
而最近G20峰會中,各國財政部及央行代表正在形成一種共識,即比特幣不能算是一種貨幣,但屬于一種資產。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比特幣被定義為一種資產,一些公司為資產做營銷廣告,為客戶量身制定資產分配計劃則顯得愈加尷尬。
或者說,其實到最后我們才發現,比特幣目前的狀態更像另一個阿飛,同樣年輕、同樣叛逆,甚至充滿桀驁,卻又像不受主流社會歡迎的“無根鳥”一般,四處游蕩漂泊。
《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有一段獨白:
“我曾說過未到最后一刻,我也不知我最愛的是誰,不知她現在在做什么?”
全中國不知道有多少個叫梁詩雅的女孩,但至少今天她們是幸運的。而如果今天真的有一位叫梁詩雅的姑娘結婚,并且知道她當年跟他前男友湊錢買的比特幣值錢了,她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像如廁后發現沒帶手紙嗎?
后記:眾多媒體模仿梁詩雅的回應進行了借勢,同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也多出了幾個今天剛注冊的“梁詩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