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STO違背
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的看法,大多集中在它需要被嚴格監管上。因為這意味著一個STO項目從立項申報開始,就要完全按照監管流程一步步進行,中心化監管機構的權重被無限放大,不僅導致各國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和規則,也使得此前基本游離于區塊鏈、尤其是
數字貨幣領域之外的傳統
金融勢力蜂擁而入,更讓很多曾在數字貨幣和
ico獲益匪淺的“非合格投資者”被擋在STO的門檻之外。
所以,很多人開始呼吁STO離去中心化的原宗越來越遠,并得出了“STO本是脫胎于去中心化系統的,但現在卻正在中心化的方向發展”的結論。
那么,STO的確如他們所說,違背了去中心化的精神嗎?對此,我們從三個層面來看。
1、STO是否必須要接受嚴格監管
STO某種程度上算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看到
token這種區塊鏈產生的新物種后,決定將其納入證券監管而形成的,從本質上說,沒有監管就沒有STO,或者說就不算STO。從美國發軔的STO監管已經逐步引發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跟進——盡管這些監管政策甚至連其所指的STO本身定義都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卻讓市場逐步意識到監管并不是滅頂之災,而是給予合法身份,可以正大光明地發展壯大。所以,STO是否必須接受監管,根本不是問題,甚至可以說“無監管,無STO”。
2、監管是否違背了去中心化精神
監管與“去中心化”并不沖突,“去中心化”從來去的是中央控制方和中介方,而不是監管方。
區塊鏈技術從來就不排斥監管,監管節點可以方便地接入任何一個區塊鏈網絡。由于區塊鏈的公開透明特性,監管機構反而可以更加方便地監控整個系統的交易數據,而且由于區塊鏈的防篡改特性,合約、交易等一旦發生后即不可更改、不可刪除,那種數據造假蒙蔽監管的情況就不可能發生了,更有利于監管機構對市場行為進行監督。
3、STO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
既然監管并不違背去中心化精神,那么對于STO來說,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呢?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的觀點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對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可以從架構、治理和邏輯三個角度來區分。區塊鏈是全網統一的賬本,因此從邏輯上看是中心化的,這一點無可置疑;從架構上看,區塊鏈是基于對等網絡的,因此是架構去中心化的;從治理上看,區塊鏈通過共識算法使得少數人很難控制整個系統,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與此同時,中心化也必不可少,架構中心化是指系統能容忍多少節點的崩潰而可以繼續運行;治理中心化是指需要多少的個人和組織能最終控制這個系統;邏輯中心化是指系統呈現的接口和數據是否像是一個單一的整體。
所以,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并不取決于某些中心化組織的存在,而在于是否應用了區塊鏈的核心技術理念,并且從架構、治理和邏輯上應用好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兩種模式。STO作為區塊鏈與證券的結合,作為一種全球性的金融實踐(證券實踐),既帶有區塊鏈屬性,具有去中心化等特質;同時也帶有金融屬性,受到全球范圍內的嚴格監管,但它并沒有背離區塊鏈的本質,以及去中心化的精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