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某個經濟體系中,某種事物想要充當貨幣的只能,則它需要充當良好的交換媒介(MoE),記賬單位(UoA)和價值儲藏手段(SoV)。當前在
以太坊經濟中,ETH 充當了很多 dapp(去中心化應用)中的交換媒介,因為dapp的提供商接受用戶使用 ETH 來交換其他代幣或服務。同時,很多機構也將 ETH 視為記賬單位(比如很多項目通過1CO方式來籌集 ETH)。最后,ETH 也一直以來作為一種價值儲藏手段,很多投資者和投機者出于投資的目的購買ETH,因為 ETH 具有稀缺性,其供應量的增長也可以預測,且 ETH 具有固有的實用性。某個事物(不管是實體的還是數字的)通常必須具有5中不同的屬性,才能被視為貨幣:便攜性、耐用性、可分性、可替代性、已存在的時間 (基于林迪效應,即對于一些不會自然消亡的東西,比如一種技術、一個想法,它們的預期壽命和它們目前已經存在的時間成正比)。從這個角度來看,ETH具有高度的便攜性(因為是數字形式)、耐用性(也是因為它是數字形式的)、可分性(最多可分成0.00000001個ETH),但由于ETH雖然可以與其他代幣種類進行交換,但用戶的賬戶/地址很容易被列入黑名單,因此ETH的可替代性受限。但幸運的是,諸如zk-SNARKs等隱私保護協議將最終解決以太坊的這一問題。
以太坊網絡自2015年開始運行,并繼續構建著自身的強大歷史。在過去的時間,以太坊網絡以及ETH已經以99.99%的概率按照預期正常運行著,另外0.01%經歷了 The DAO、一些大型的智能合約攻擊事件、多個協議層漏洞、
上海 DoS 攻擊等事件,當然還經歷了來自
加密貨幣社區的負面評論和幾次熊市(包括近期的94%價格下跌),但依舊頑強地克服了這些困難。
此外,ETH 還具有額外的屬性,比如抗審查性、去信任化、匿名性,以及與其他加密網絡的互操作性。
在加密貨幣領域,加密資產的供應機制一直都會引起社區各方的激烈爭論(尤其是在
比特幣社區中),當前的加密貨幣供應機制主要有兩種方式:限額供應(如比特幣)和可預計的、難以改變的低發行率(如以太坊2.0就是計劃如此)。
在以太坊2.0(即實現 Sharding分片和 PoS 權益證明)階段,盡管低通脹率(因為 ETH 的發行率將越來越低)始終能保證驗證者因保護以太坊網絡而獲得獎勵,但對于非驗證者的普通用戶來說,這種低通脹率將可能會削弱 ETH 具有的價值(注:價值≠價格),盡管由于驗證者抵押了 ETH,各類
金融應用也占據了一部分 ETH,同時由于用于支付交易費的 ETH 也可能被銷毀,從而使流通中的 ETH 數量將有所減少,人們能夠獲取的 ETH 數量也將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于低通脹率帶來的 ETH 價值被削弱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篇文章中的任何內容都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