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34年-1637年,荷蘭“郁金香泡沫”(The Tulip Bubble)
17世紀30年代,荷蘭產生“郁金香泡沫”。郁金香由于其稀缺性一度被視為是財富和榮譽的象征,由此引發大量市場投機行為,進而推高郁金香的市場價格。從1636年11月到1637年2月期間,郁金香的價格漲幅超過20倍。在價格高峰時,一株郁金香價格可以與一棟豪宅的價格劃等號。但從1637年2月4日開始,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郁金香價格平均下跌了90%。
二、1719年,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The Mississippi Bubble)
與荷蘭民間的“郁金香泡沫”不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則有著“官方背景”。18世紀,為解決政府債務危機,法國采用貨幣理論家杰約翰·勞(John Law)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即成立一家銀行來發行貨幣,并由密西西比公司保證銀行信用,而密西西比公司又以美洲殖民地的金礦來做擔保和抵押。作為交換條件,法國政府承諾密西西比公司在美洲殖民地25年的壟斷經營權。在此背景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上漲至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20倍。但后來由于貨幣嚴重超發,再加上從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公眾信心嚴重動搖,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又連續下跌至500里弗爾,跌幅超過95%。
三、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
英國“南海泡沫”與“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如出一轍。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被政府承諾所有英國政府與西班牙南美殖民地交易的壟斷權。市場謠傳公司在南美洲發現大量財富,投資者認為南海公司會重現東印度公司的輝煌,于是大量搶購南海公司的股票,公司股價飆升八倍多,從1720年2月的129英鎊漲到6月的890英鎊,但隨后謠傳破滅,股民熱潮減退,股市出現崩潰,南海股價一度下跌,11月暴跌至135英磅,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四、20世紀20年代,美國大蕭條
當時美國經濟發展迅速,世界貿易份額和資本輸出位列世界前列。但繁榮背后,隱藏諸多潛在危機,比如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在虛假繁榮的驅使下,缺乏監管的銀行鼓勵人們超前消費,
金融市場出現大量抵押房產去購買股票的投機行為,股票價格出現暴漲,以幾倍于實際價格的價格買入拋出,股票證券市場出現過熱現象,銀行內部不良資產不斷堆積。1929年10月24日,維持了18個月牛市的華爾街股票市場出現大崩盤,股票暴跌。
五、20世紀80年代,日本金融泡沫
1986年,為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日本政府推出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間接導致市場出現大量投機現象。日本股市和城市土地價值從1985年到1989年漲了3倍。 1989年12月29日,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都達到了空前的最高水平,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57.44點。但在資產價格無法得到實業支撐下,日本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市場投機者熱情消退,股票和土地價格不斷下降,泡沫經濟開始破滅。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公司賬面資本大面積虧損,出現嚴重負債情況。伴隨日本寬松政策的結束,日本股票和土地價格的維持不復存在。
資產泡沫可理解為資產價格在一個連續的過程中持續上漲,這種價格的上漲使得人們產生價格會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并不斷吸引新的買入者入場,隨著價格的不斷上漲與投機資本的持續增加,資產的價格遠遠高于與之對應的實體價格,新的買入者開始審視資產的真實價值,預期出現逆轉,資金開始流出,買入委托單減少,資產價格開始連續下跌,市場情緒出現恐慌,賣出者不斷拋售手中資產,避免損失不斷擴大,資產價格出現暴跌,資產泡沫出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