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的一期《財經郎眼》中大喊“送我比特幣是不會要的”之后,郎咸平教授就站在了幣圈的對立面。
每當比特幣大漲的時候,郎教授都會成為眾人群嘲的焦點,甚至在幣圈撲克牌中排行方塊2,成為經典的表情包。
事隔四年之后,郎教授在《財經郎眼》中再次聚焦紅透半邊天的區塊鏈,探究“區塊鏈是餡餅還是陷阱”。
郎教授VS 95后比特幣投資人:比特幣和區塊鏈可以分開嗎?
郎教授表示幣和鏈是要分開講的,他認為技術無罪,假借區塊鏈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這才是要防止的,目前政府也在這么做。
他提到三點問題:目前中國99%的虛擬貨幣都是利用區塊鏈的概念來進行詐騙,惡意炒作;利用區塊鏈交易慢,成本高;沒有中心意味著沒人負責,被騙的用戶在虛擬貨幣被判非法的情況下,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郎咸平說:“區塊鏈會帶來很多社會福利,但是我怕的是這種金融詐騙會讓我們忽視了區塊鏈的巨大利益。我相信這也是為什么人民日報發文的原因,技術是技術,沒有對錯,最怕的是人性的貪婪。”
而95后比特幣投資人、極豆資本創始人張議云則在節目中持與郎咸平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短時間內,幣和鏈是分不開的。
如果從技術角度出發,它最終解決的是一個金融信用問題。彼此通過雙方互相認同的加密貨幣,把兩個互相不信任的人拉到一塊產生交易。
從本質上看,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當中的一個應用,而食品溯源、防偽標準等應用則因區塊鏈技術處于早期階段,實際落地化還有一定的距離。
在他看來,全球經濟就是一個零和博弈的游戲,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的小型經濟體,它存在的價值就是一個必然。如果沒有區塊鏈的出現,在這個歷史節點又會出現另外一種新的技術。
90后、00后投資數字貨幣:區塊鏈是一個帝國游戲
當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還沒太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了,移動互聯網還沒太懂呢,人工智能來了,人工智能還沒研究好呢,區塊鏈又來了。
我們似乎一直在追趕著風口,卻又追不上風口。現在互聯網又貌似被區塊鏈搞分裂了,變成“古典互聯網”和擁抱區塊鏈的“新生互聯網”。
而“新生互聯網”的代表性人物大部分都是90后精英,如1994年出生的以太坊V神、1990年出生的波場創始人孫宇晨、1995年出生的比特幣投資者極豆資本創始人張議云等等。
那么,作為95后比特幣投資者的張議云對區塊鏈、數字貨幣又有著怎樣深入的見解呢?
張議云認為區塊鏈并不是簡單的投資游戲,而是一個帝國游戲。每一個“帝國”都有著天然的使命,像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化、去主權化特性,對標全球經濟;
以太坊,自身打造的使命是做更好的比特幣,比“比特幣”更具有包容性;
瑞波幣,則是去中心化的銀行支付協議,對標全球銀行;
波場,自身認為是去中心化的微博,對標全球社交網絡;
職業鏈,則堅持做去中心化的招聘協議,對標全球中心化的招聘平臺。
數字貨幣高利潤環節不僅僅是炒幣,從VC的角度去看,張議云看好礦機廠商、礦場挖礦、交易所這三個高利潤環節。
他正是看好這3個領域,先后投資了全球首款IPFS硬盤礦機廠商“瑪雅礦機”、比特幣礦場“礦世云算”、“香港尚亞交易所”等等。
他認為礦機廠商類似這個龐大帝國的地主一般,占據了最一線的利潤位置。而礦場挖礦則像開發商、地產,交易所則類似商超那樣。每一個領域都在自身的軌道上運行。
區塊鏈是21世紀的“房地產”,買幣就是買房
張議云表示區塊鏈是21世紀的房地產,買幣就是買房。比特幣的總量為2100萬枚,約1000+億美元,大約2140年能夠被“開采”完。
按全球總人數超過70億人計算,人均為0.0034枚。他認為當全球70億人都信任比特幣的時候,比特幣的價值就可以凸顯出來,甚至超過4萬億美金的美國黃金儲備市值。
比特幣的運行,主要還是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為你相信它。人類所面臨的一切,宗教、國家、忠誠、正義……我們人類所看到的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從一個故事塑造起。
當我們拿著一百塊美金的時候,能夠在美國換價值100斤的香蕉,那是因為我們對這個美金的未來充滿想象力,可以等價換成各種各樣的產品。
但是,當我拿著這100塊美金去月球、火星時,這個故事就破滅了,人類對這個物體也就沒了想象空間。
區塊鏈的價值在于信任,信任的基礎則是這個故事是否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現在人們的價值觀傾向于財富,加密貨幣的投資屬性使其成為了迅速致富的一種工具,就如同20世紀的“房地產”一樣,從幾百塊、幾千塊一平方到如今的幾萬甚至十幾萬。
70后、80后的成功機遇或將再次重現,以張議云這類90、95后為首的數字貨幣投資者或許真的會迎來下一個“房地產”造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