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上鏈與STO的合規解決方案
2018-11-27 09:58
來源:
shiliucaijing
STO作為通證擁抱監管的合規嘗試,關于其所依托的資產如何上鏈,按照怎樣的順序上鏈,一直是實際操作中最難邁出的第一步。
天鏈沙盒研究院研究員張菁菁老師帶來《STO的合規與資產上鏈》,詳細詮釋證券型通證如何合規化,以及資產上鏈的實操問題。

以下是演講全文:
STO是各國的政府監管對于ICO代表的通證發行的“應激反應”。各國政府,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在不出臺新的監管政策的情況下,將通證市場納入傳統金融監管的嘗試。
ICO和STO的區別:
第一是是否存在監管;第二是是否存在相對應的基礎資產。雖然現在STO很火,但是現在真正可以發行的只有美國,還是初期階段。雖然新加坡香港現在有新的法規,但是對于相關的合規情況還要持續關注。
美國關于證券的法律含義:
美國1933年《證券法》第77b條對證券進行了定義,力圖將所有證券都納入其中,“包括任何票據,股票,庫藏股,債券,信用債券,債務憑證,息票或任何利潤分享協議,擔保信托證券,公司成立前的認股證書,可轉換股份,投資合同,表決權信托證書,任何有形或無形財產權益證書,通常稱之為的證券的任何權益或權益工具,任何與上述項目相關權益證書、認權證書、暫時或臨時的證書、收據、權證、認購權、購買權”。
如此詳細列舉且比較周延的定義條款,直接將所有的非豁免的證券全部納入其中,目的即在于實現對證券市場的充分、全面監管。此后,在1934年、1982年、2000年和2010年,該條款先后進行的四次修訂不斷結合當時的經濟發展情況與證券市場監管要求,對證券的外延進行擴充。
現在美國證券法關于證券的定義,基本上已經把所有可能跟證券屬性相關的都納入其中了。而且現在美國在今年已經明確的表態,要把通證的發行納入到證券的監管當中。現在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坊,其他通證都要納入監管當中。
SEC關于證券監管的核心理念:
合格投資人KYC、反貪污洗錢AML、信息披露、投資人鎖定期限。
1933年后,美國的州和聯邦法院也在解釋證券的定義上下足了功夫,特別是通過對 Landreth Reves案等案件的解釋,逐漸明晰了“投資合同”、“股票"和“票據"的檢驗標準,為法院參與證券市場治理提供了相對明確的邊界。
在適用該標準時,法院采用“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即法院看中的投資行為的實質,而不論表面稱謂上是否叫做股票”、“證券”、“債券”。
實務操作中,測試由具備資質的律所進行并出具法律意見書,然而測試結論的彈性卻非常大。
在STO的時候,通常會有Howey測試。一般是有四個標準:一,這是不是一個金錢投資;二,這個投資期待利益的產生;三,這個投資針對一個特定的事業;四,這個投產生是源自發行人或者是第三方的努力。也就是說通證證券化是通證理念在SEC監管要求下的延續。
和ICO相比,STO有以下影響:
1. 投資者的限制。美國的非合格投資者可能不能再投資STO項目,在美國發行和出售證券的STO發行人必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或獲得豁免權。這也意味著根據SEC的監管要求,STO項目將有可能只能向合格投資者或者非常富有的人發行。
2. 二級市場的交易的限制。由于合規門檻的存在,證券類代幣只能夠在持牌的交易所進行交易。就是為什么像tZERO等這些區塊鏈子公司都那么熱衷于收購牌照的原因。
3. 成本更高。為了監管的要求,STO有可能會找律師審計會增加成本。未來及監管肯定會是STO的一個重點,現在美國基本上已經明確了監管框架,證券類通證除非進行注冊,或滿足美國證券法的這個豁免注冊的條件,根據Reg A+、Reg D、Reg S等SEC備案就可以了。
STO的監管難題:
1. 國家和法律的邊界。因為STO發行的注冊地\發行地點、交易地點完全不一樣,給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 流動性的泡沫風險。因為資產流流動性增強了以后,價格往往會出現一些流動性的溢價。從而衍生出資產價格泡沫,增加了巨大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
3. 技術安全的漏洞。任何技術都沒有絕對安全,通證中的底層協議被修改,或者是被其他人發現利用,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損失。
關于資產上鏈ATM:
AMT,是指將物理世界的鏈下資產映射到區塊鏈上的資產的過程,就是Asset、Mapping、Token,是邁向數字社會的必備過程,越多資產上鏈,鏈上產品和交易行為越豐富,數字社會的現實就越近。
資產上鏈AMT要求:
真實、準確、及時、完整;AMT是法律、技術、金融、和經濟的跨領域綜合過程;
Asset:真實世界的鏈下資產的資產確權、評估、托管等法律、財務、技術準備,初期主要采用中心化信任和方案。核心是現實世界的法律與制度問題;
Mapping:鏈下資產到鏈上資產的映射方案,其中最核心的是 Oracle問題,即如何保證數據真實可信問題,基于物聯網和數據上鏈的方案會改變資產的評估方式;另一個相關問題是使用智能合約把現實世界與資產相關的法律和約束映射到鏈上。核心是區塊鏈的多鏈融合與智能合約技術問題;
Token:鏈上資產的表現形式,將物理世界的資產屬性進行抽象,在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進行分解、排列、組合,把資產的效用和運作效率發揮到最大。 TokenB的核心是金融和通證經濟制度設計。
資產上鏈的順序:
數字化和權益類的資產,優先上鏈。因為這一部分本身就具備了數字化,標準化和一定的區分度,這些比較完美地切合了區塊鏈資產上鏈的條件。再加上配合各國政府的法律法規,資產上鏈以后也是符合法律認可和監管,具有很好的合規性。
高價值的實體資產可以次級上鏈。高價值的資產具有獨特的可識別性,對于流通效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進行資產上鏈是一個可行的選擇。譬如房產,或者其它的比較有價值的實體資產,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流通起來比較困難,但是放到鏈上的話就既有價值,又可以提高流動性。
低價值的實體資產和數據類資產上鏈難度會比較大。因為低價值的實體資產和數據類資產,非標化很難區分。并且從流通價值上考慮,價值跟流通沒有正相關的關系。
確定了資產之后,Mapping的實現有三個問題:
資產身份的映射、產權屬性的映射、是約束和規則的映射。
資產身份的映射:在鏈上為資產生成與之映射的唯一數字化憑證,作為資產的標識,與該標識相關聯需要定義資產的可讀名稱,解決資產的鏈上搜索與尋址問題。生成資產標識的過程需要考慮資產的基本特性:是否無差別資產、是否可分割資產不同的基本特性對資產標識的屬性和技術要求不同;
產權的屬性的映射:在資產身份的基礎上,將資產關聯的產權屬性映射上鏈,產權屬性映射是設計的技術基礎。根據產權屬性不同,需要與資產相關的數據支持,這些數據也需要實時上鏈;產權包括財產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產權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實體性、可分離性、流動具有獨立性;
約束和規則的映射:使用智能合約將資產相關的約束和規則映射上鏈,例如STO中的相關監管規則等;一以法權形式體現所有制關系的產權,是用來鞏固和規范經濟中的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經濟秩序,保證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
關于哈希未來:
哈希未來旨在創建“協議層—技術層一應用層”三位一體的區塊鏈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作為連接物質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平臺和橋梁,它的目標是解決人們在當前數字時代背景下,所面臨的數字資產確權和交易難題。
對“原生區塊鏈資產”、“新型數據資產”和“傳統權益資產”等,制訂通用性“哈希模板”底層協議,滿足可區分性、合規性、通用性等數字化特征。提供一整套資產跨鏈轉移的解決方案,定義資產跨鏈流通的規則與范式,實現去中心化記賬模塊、原子交換保障模塊、自動編譯部署模塊。
在協議層,哈希未來在調研各國法律法規、社會文化和交易習慣的基礎上提出哈希模板類結構的資產確權與流通的共識協議體系;
在技術層,哈希未來通過哈希節點技術體系解決資產上鏈和跨鏈流通難題,提供區塊鏈在不同應用場景的底層技術支持;
在應用層,提供“哈希世界”應用平臺和豐富易用的App,為億萬用戶提供足夠簡單、可信和安全的應用產品,用以完成各類資產的確權和交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