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下一代互聯網的急先鋒
2018-11-13 13:37
來源:
cc-value
過去一年多,區塊鏈在資本市場的潮起潮落,讓很多人對之又愛又恨。曾經有段時間,無論是鏈圈還是幣圈,都高舉“區塊鏈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大旗,各期所得的搖旗吶喊。那么,區塊鏈到底是不是下一代互聯網呢?
今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這篇文章,從網絡發展角度來詮釋這個問題,非常認同。特翻譯,以饗讀者。來為大家揭示一個比區塊鏈更大的概念:Web3,她才是未來網絡的大部隊。與Web3相比,區塊鏈只能算是一個不太合格的急先鋒。
關于譯者:美國區塊鏈媒體BTC Media亞太區CTO,前Ripple開發者,分布式商業的理論建立者與實踐者,十五年外貿與企業管理經驗,高級經濟師,區塊鏈講師。
編譯:古千峰
編輯:秦晉
在20世紀90年代初,萬維網徹底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讓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10年后,互聯網變得更加成熟且可編程,我們看到了Web2.0的興起,它給我們帶來了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平臺。徹底改變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讓信息、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走得更近,讓我們在全球范圍內享受信息的互動。
但是,總是有那么一個中間人,一個充當了A和B之間相互了解或信任中介的平臺。盡管這些平臺中的大多數都做得很出色,擁有越來越復雜的內容發現層,但它們也規定了交易的所有規則,這些平臺擁有我們所有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區塊鏈似乎是下一代互聯網的驅動力,即:分布式網絡,或Web3。
區塊鏈可以為我們帶來真正的點對點交易,無需中間人,比特幣是第一個案例。雖然比特幣是沒有銀行經理的點對點貨幣,但由其衍生出的區塊鏈技術可以讓我們在沒有Uber的情況下構建拼車服務,在沒有Airbnb的情況下構建公寓共享,在沒有Facebook和Twitter的情況下構建社交媒體。
我們首先有了計算機,然后我們開始通過互聯網協議連接計算機。在早期的個人電腦時代,我們把數據保存在軟盤上,彈出它,走到需要文件的同事面前,把軟盤插入那個人的電腦,然后把文件復制到他們的電腦上,這樣他們就可以使用它了。
互聯網把數據集中存儲在一個物理設備中,使這些拷貝的傳輸速度更快,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互聯網被廣泛采用的30年里,我們的數據架構主要是基于客戶機-服務器(C/S架構)的。這意味著我們的數據集中存儲在一臺計算機上,并通過Internet由另一臺計算機檢索。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連接越來越緊密的世界里,每個設備,無論是烤面包機還是冰箱,都可以連接到互聯網,但數據仍然集中存儲在我們的端設備U盤上或者云端上。
這就引發了信任問題:我能信任那些存儲我的數據的人或機構嗎?內部或外部、人為或機器故障,是故意的還是意外的?
點對點的P2P數據架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存在了,它們憑借BitTorrent和Tor瀏覽器等文件共享程序而聲名鵲起。結合密碼學和博弈論激勵機制,區塊鏈將P2P架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將所有存儲在中央計算機上的集中式數據機構轉向更加分散或完全分布式的數據結構。
這個新的網絡和數據結構,就是Web3。他是對過去30年互聯網發展的一種反思以及對網絡原始理念的回歸。
在Web3中,我們重新定義了數據結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連接的世界中。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只是這個分布式網絡技術棧中的一個。雖然區塊鏈是一種記錄誰做了什么、什么時候做了什么的很棒的點對點方式,但它對于存儲大量數據并不理想,原因有兩個:
區塊鏈太慢。
從設計上不允許隱私存在。
從客戶-服務器的互聯網到分布式網絡的轉變將是漸進的,而非一蹴而就的。隨著分布式網絡的各項技術棧不斷成熟,這種轉變似乎正在從集中式向部分分散式轉變為完全分散式。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分布式架構更具有容錯性和抗攻擊性,但它們也較慢。盡管互聯網的未來可能會更加分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徹底擺脫集中式的系統。集中式系統也有優勢,而且很可能會占上風,但僅限于特定的用例,比如需要低延遲的場景。
未來,在很長時間內,客戶機-服務器的Web模式將與分布式的Web模式長期共存。過去一段時間的區塊鏈,也許只是吹響了Web3的號角,也許是Web3的先鋒隊。
無論是以太坊、EOS,還是IPFS等技術,都是這支先鋒隊中的勇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