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承載了人們過多的需求,一些注定會破裂,一些則注定走向前方,還有一些仍在迷霧中踟躕不定。那么,資產上鏈——這場關于資產與區塊鏈的風潮,最終將流向何處?
“支付寶”們始料未及,剛將厚厚的紙幣轉化為數字裝進手機,人們又開始期待將房子、車子等等資產變為數字,可以隨身攜帶。資產數字化余波未平,資產通證化卻接踵而至,舊概念尚未普及,新概念已摩拳擦掌。
“支付寶”們開啟了人們對數字化資產的欲望,但卻沒有留下相應的解決方式。區塊鏈浪潮崛起,人們便將這一訴求寄于區塊鏈之上,試圖找到一條合理的途徑,但是區塊鏈承載了人們太多的需求,一些注定會破裂,一些則注定走向前方,還有一些仍在迷霧中踟躕不定。
那么,資產上鏈——這場關于資產與區塊鏈的風潮,最終將流向何處?
現實資產在區塊鏈網絡的映射
資產上鏈本質是指現實世界中的資產的權益在通證化(Tokenize)后,其登記、交易、結算等環節都在區塊鏈上完成,鏈下由合規機構依照鏈上要求進行交割。簡單來說,則是依托于區塊鏈網絡將資產權利轉換成數字形式,同時賦予其金融屬性正常流通交易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將會產生幾個核心問題:一是資產,究竟什么樣的資產能夠上鏈;二是確權,如何確認上鏈后資產的所有權;三是流通,資產如何流通,流通時的價值又如何保證?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包括各種財產、債權甚至知識產權等等。從個人角度來看,公民通過勞動或其他合法手段取得的財產即是個人資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生活用品、收藏等等。從理論上而言,這些資產都能夠進行通證化改造,也就是“資產上鏈”。
根據上述的資產種類,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可以上鏈的資產類型:
1.權益類資產,代表是股權和債券等。企業發行的股票、債券本身就是數字化的資產,并且在發行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標準化的審核過程,具備數字化、標準化特征,符合區塊鏈資產上鏈的條件,最近火爆的STO看上去是ICO模式+合規化的升級,實際上包含著兩層含義:通證化證券發行,對標IPO;證券的通證化,也可以說是證券的區塊鏈化。但殊途同歸,這兩層含義最終都指向權益類資產的通證化改造。
2.數字化資產,代表為版權、IP、專利等。區塊鏈與文娛板塊的結合最常被提及的便是區塊鏈對版權IP體系的改造,無論是確權還是定價過程,其實都是資產上鏈的必經過程,同時,由于此類資產定價體系的模糊,將他們放到鏈上,將話語權交還給市場,勢必會比現在巨頭把控的定價機制更有效。
3.高凈值實物資產,代表貴金屬、收藏、藝術品等等。相比較前兩種資產,這類資產的的通證化改造更多來源自市場的訴求,這類資產因為自身屬性價格高昂,但卻無法進行分割處理,市場參與者數量有限,但空間巨大;而這類資產通證化改造之后,將能夠進行數據層面的“交割”,從而滿足更廣泛的市場參與者的需求。
數據上鏈之后的流通環節并不復雜,通過恰當的智能合約來約定交易條款,通過側鏈、分片技術、閃電網絡等等提升區塊鏈網絡性能,就能夠滿足資產上鏈后的交易需求。
資產上鏈所面臨的問題并不在上鏈資產的類型和流通環節,真正的難點在于確權過程:一方面是現實資產與區塊鏈的一一映射,另一方面則是法律的合規性問題,現行法律并未承認“token”的合法性,這無疑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潛在風險。
共識有待達成,前方路漫漫
區塊鏈所構建的場景之一就是去中心化的體系架構,嘗試著用技術解決信任問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易,增加整個資產流通系統的效率,但實現信任的過程勢必需要政府、機構等等具備強制力的組織參與、背書。唯有政府牽頭,將現在社會中由法律跟契約來保障的權益對應到區塊鏈網絡中,資產上鏈才能夠實現合規化操作。
資產上鏈本身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共識轉移的問題,完成共識從鏈下到鏈上的轉變。當人們都已經習慣了鏈下契約達成的流程之后,突然間的轉變并不容易,就像“支付寶”們始終推動的數字化支付一樣,習慣了用現金支付的生活方式后,需要一點點教育用戶嘗試脫離現金的生活。5年前,我們或許沒有想過脫離現金的生活,但現在,我們已經很少再想起去ATM上取出現金。
“資產上鏈”確實是個不錯的命題,滿足了人們對更便捷的資產確權、更低的投資門檻、更高的資產流通性的需求,但這一需求究竟何時能夠落地仍有待商榷。不過類比“支付寶”們用了10年時間將現金裝進手機,資產上鏈是不是會進展的更快一些?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