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2018年11月5日上午在
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習近平強調,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決定,一是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二是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支持上海國際
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三是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設立科創板被坊間戲稱為“好不容易周末沒發新股,結果周一直接發了一個新板塊”。在當前細則沒有出來的情況下,科創板更多的是基于市場預測,目前只能確定試點注冊制。科創板誕生的直接背景是以A股為代表的中國資本市場表現低于預期,而被業界期望為“中國納斯達克”的新三板始終存在交易不活躍、流動性較低的弊端。截至2018年年中新三板掛牌總數至11243家,今年新增掛320家,摘牌707家,市值已經同比下降20.54%,新增掛牌企業數量急劇減少,摘牌企業也明顯增多,新三板的規模與市值雙雙縮水,可謂“至暗時刻”。而在寒冬之時出臺了科創板,是否意味著“中國版納斯達克”要另起爐灶、鳥槍換炮了?這恐怕毋需爭論了。而對于新三板公司則沒有那么糟糕,可以積極準備對接科創板了,“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嘛。
不僅是對于新三板,對于A股科創板短期也是利空,注冊制開閘,A股市場估值可能被拉低,尤其對創業板和估值較高的科技股,但對于中國資本市場整體而言無疑是利好。創立科創板有利于擴大直接融資,激勵創業創新,更好地實現資金脫虛向實,也有助于大量企業度過資本寒冬,其實這也與STO的一個重要方向相契合。在這里也可以明顯看到“雷聲大雨點小”的STO和之前并不為多少人所知的科創板差距在哪兒,就差在頂層設計上。頂層直接推動的改革可以先做決定后出細則,而STO還停留在業界密集討論細則與運作方式而頂層對此仍不知情的層面上。這也是我寫《鏈改:重塑社會結構與經濟格局》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推動
區塊鏈行業在主流社會內的接受程度。當前區塊鏈行業從市值到從業人數到社會的了解程度和主流社會的認可程度都處于行業初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過程注定曲折。
科創板和STO本質上都是增量改革,科創板旨在補齊中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將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做出更加合理的差異化安排。而STO不僅可以為區塊鏈相關企業提供資本支持,鏈下資產上鏈更可以極大提高傳統資產的全球流動性,但高的流動性同樣會增大系統性風險,而當前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務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采用注冊制的科創板在理念上更接近STO,但在實踐上的距離仍然較遠。事實上,科創板的設立對于中國STO潛在項目的分流作用巨大。從金融視角來看,2017年區塊鏈牛市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國的“資產荒”,而在2018年這一“拋售之年”數字資產領域投資者的恐慌程度甚于傳統金融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較少的國內企業或通過海外VIE結構探索STO的實現路徑,大多數潛在企業都會對科創板躍躍欲試。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2018年11月1日,
香港證監會公布虛擬資產新規,主要針對投資虛擬貨幣或資產的基金和銷售平臺,內容包括要求超過10%資產規模(AUM)屬虛擬資產的基金,只可向專業投資者銷售,任何投資虛擬資產的基金和經紀都須向證監注冊等,并將數字資產相關投資行為納入沙盒監管。金融科技具有很強的風險特征,必須加強監管。盡管香港證監會的資產新規是長期行業利好,但主要對標的是大資本和機構投資者,而從事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業務的公司可以申請加入證監會的沙盒監管也有12個月的觀察期,對于
數字貨幣熊市并沒有立竿見影之效。另一方面,沙盒監管更適合新加波、英國以及香港這種小型經濟體的國際金融中心,并不合適中國,美國對金融科技穿透式監管、功能監管方面的經驗更加值得借鑒。因此中國認可STO目前來看仍遙遙無期,美國SEC對STO的態度和進展是目前來看最為重要的外生變量。
從短期來看,科創板和STO無疑存在彼此分流的效應,在中國市場無疑是科創板更能吸引眼球,整個金融市場都在等待科創板細則的出臺。但長期來看兩種方式殊途同歸,都著力于資本市場更好地為高新科技初創企業提供支持,從內涵和外延而論,STO則更加廣泛,是一個更加廣闊和更具生機的市場。
本文作者:吳桐(金融學博士、青年研究員、投資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