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大變化,其實都是從影影綽綽中開始的。千萬別瞧不起百萬反叛的力量。即使這種力量中有“人渣”和“不良者”,甚至也有“土匪”、“流氓”和“吸血鬼。
我目前正在陸陸續續的寫這方面的內容系列,系統的梳理截止目前,到底都有哪些“思想者”對區塊鏈的啟蒙發生了價值。這也是我眼里的“思想者排行榜”。
除了上述講到的背景之外,我們再看看歷史脈絡:從“土地關系”到“財產關系”再到人社關系。
讓我們隨著考克斯的理論邏輯思考下:由于生產的結構變化,可能只需要人口的10%到15%,就足以生產社會所需要的全部物品。在這樣的情形中,凱恩斯的理論就完全不適用了,因為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時常需要創造大量的貨幣需求,以確保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這就要求對勞動、收入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
于是,雙重運動的堅守者們和超自由主義與新商業主義形成了沖突和爭吵。前者認為需要給“勞動”以社會價值,后兩者則都是以世界市場來決定生產什么產品這一理論為基礎的,即一切聽市場的。
這些都需要新的“平衡”。而“平衡”就需要動態的調整和修復,這都是“氣口”。
我們再看看本質;隨著雇主利用機器自動化,減少全職雇員的成本,但同時也在加大合同工和外包的使用——生產和就業的核心有個“邊緣結構”,即核心就業減少、邊緣就業增加,這一趨勢由于經濟危機而進一步加強——勞動力的邊緣化。不僅僅是個體。在商業叢林中,邊緣力量同樣包括那些“落伍的”或“不入流的”或“郁郁不得志的”企業們——它們同樣需要有機會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活下去”以及“活出尊嚴”。
如何改變?從生產背后的權力關系革命開始:從長遠來看,這些企業的企業主們和雇員及非雇員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之間的關系,與消費者的關系也不再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而是一致性群體關系和自生態社區。當然,這必須歷經“時間之河”的滌蕩。
而核心則是基于“人”而進行的“關系”重構。這個問題不在于區塊鏈技術本身,而是更在于生產過程主導群體的看法和作為——背后則是社會關系的博弈和進化。
因為,技術有極客。但博弈和進化,需要的不是技術精神,而是勇氣和智慧,甚至是格局。
什么時候區塊鏈領域有了智者和勇者,而不是投機和騙子,包括“假革新”,什么時候區塊鏈才有所謂的發展。所以我一直在說區塊鏈里還沒有“大人物”。但區塊鏈領域里已經有了思想者。這也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