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市場,對區塊鏈的曲解多來自人們經常套用中心化市場的概念,回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庖丁解牛為良策。
1. 簡述經濟學分析的框架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征,與傳統市場的構成有著明顯的區別,需要回到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軌道上去分析,以免經濟學或財務學概念上的混淆。成本、盈利或者利潤等等概念,在財務學上和經濟學上的意義存在明顯差異,區塊鏈作為去中心化的世界,理想情況下是(可以)不存在公司這個市場主體的,這時候盈利就成為一個微妙而尷尬的名詞。各位不要忘記,盈利是公司股東(所付出代價)的市場回報,區塊鏈的世界應該存在盈利嗎?各位更要謹慎,A公司投資礦機進行挖礦,獲得比特幣獎勵,作為A公司的收入,在比特幣的世界,A公司的利潤情況無足輕重,這個利潤(盈利)跟區塊鏈系統內部情況完全是不相干的兩碼事——A是公司還是個人,都不過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節點。
張五常總結經濟學分析的理論結構包括:需求定律、成本的概念和競爭的局限三部分,我們看看張教授在《經濟解釋》中如何利用這三個理論進行“經濟解釋”的:
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是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或公理。這爭取要受到局限(constraint)的約束。約束有多種,可以分類,而類與類之間的劃分不容易明確,過界的混淆往往存在。這些混淆不難處理,也可以容許。要避免是我們不能因為有混淆而重復了局限的引進。
所有約束人類行為的因素是局限。局限有多種,有兩個方法分類,都對。其一是以價格或代價看為一類,而價格或代價的轉變一定是相對性的(見《經濟解釋·科學說需求》第五章第六節)。這里,推斷行為的理論是需求定律。價格或代價之外的局限變動不一定帶來相對性的變動,但細心審查通常有。不管是哪種局限轉變,我們要設法找尋價格或代價的變動,然后把需求定律放在面前。
我說價格或代價,因為前者通常是指市場之價。數之不盡的行為是沒有通過市場的。友情、聲譽等非金錢物品一般沒有市場,魯賓遜的一人世界沒有市場,人民公社時代的中國也少論市場。沒有市場,需求定律依然可用,但要以代價替代市價或價格。基本上,處理任何局限轉變的原則是:設法把這轉變翻為代價的轉變,然后拿出需求定律。有市場,看市價的變動,需求定律的應用就更為方便了。
所有其他局限及其轉變例如收入、資源、產權等屬第二類。這第二類的局限轉變通常以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這個公理來處理。因為社會的存在而衍生的局限中,最難處理的是交易費用。廣義上,這些應該稱為制度費用的局限,不是中間人收取的傭金那么簡單。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衍生出來,自私的利益極大化行為可以導致這些費用的減少或增加。畫不出函數曲線。
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開始以博弈理論的方法處理,是在說故事,是對是錯無從驗證。交易或制度費用不容易處理,但不是無法處理。一九八一年我準確地推斷了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是基于我指明當時觀察到的交易或制度費用的轉變會是穩定的。遠為細小的基于交易費用轉變的推斷我作過多次,都準確,但像任何實證科學的推斷一樣,要基于指定的局限轉變會繼續穩定。所有實證科學對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大致上經濟學稱局限條件)都有這個「穩定」的要求。

圖1:經濟學的理論結構。數據來源:國盛證券研究
考察區塊鏈市場(系統)的經濟規律,可以從需求、收入/成本、競爭規則(競爭和稀缺)以及交易費用幾個方面去分析。
區塊鏈系統是眾多是算力資源(計算、存儲和網絡)支撐的巨大分布式賬本體系。從需求角度看,區塊鏈賬本以賬戶通證余額的方式為市場記錄系統資源(比如,比特幣系統的資源就是現金,房產鏈的資源就是房產)的權屬狀態和交易行為。
從成本角度看,算力資源(電力成本占比很大)是礦工的投入成本,POW共識機制采用工作量證明,是對礦工投入成本的最樸素衡量;當然其他數據(庫)資源也是一種成本投入,比如打車鏈,地圖等數據庫系統可能不需要上鏈。
從收入的角度看,礦工的投入是為了換得通證獎勵,而通證的價值就是系統資源的價值:比特幣的資源是現金,房產鏈的資源就是房產。
從價值角度看,區塊鏈系統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其價值的高低(市場價格就是幣價)又是如何決定的呢?從經濟學本質看,區塊鏈作為一個眾多分布式的節點參與的市場,資源如何配置——即,礦工根據什么規則在市場投入算力資源,系統的價值產出(表達為通證)是如何分配的呢?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在共識機制——這是系統運行的競爭約束或者經濟規則。
交易費用(制度成本)是極易被忽視的迷霧,干擾人們對區塊鏈嚴謹地經濟分析。人們指責POW高耗電的同時,也不會忘記DPoS系統抵押代幣帶來的流動性障礙、社區受個別人中心化干擾、投票率過低以及賄選的困擾,這就是DPoS的代價,也就是成本(別忘記經濟學機會成本的定義:不可避免的最高代價)。這些看似隱形的成本或者費用,就是交易費用(也就是制度成本,也是租值耗散,我們在后續文章中會逐步解釋清楚),時刻困惑著人們對區塊鏈的經濟分析——不要忘記,POW機制常備苛責是因為礦工花費真金白銀去競爭算力,DPoS機制下沒有顯性的貨幣支出,而人們常常忽悠后者不可避免的代價(成本)。這些易被忽悠的成本,只有在交易費用(制度成本、租值耗散)的理論框架下才能夠得到清晰的解釋。
2. 區塊鏈的資源要素和市場結構
區塊鏈系統的市場要素包括礦工、消費者和資源供給者,市場結構涉及賬本資源、礦工算力兩類資源和兩個交易市場,區塊鏈系統的資源包括了這兩類資源。
區塊鏈賬本資源本質是其系統賬本所登記的資源(比如比特幣是現金資產、房產鏈則是房產產權資產),通證(token)體現了登記資源的價值。區塊鏈系統是眾多是算力資源(計算、存儲和網絡)支撐的巨大分布式賬本體系,但區塊鏈系統作為資源,指的是其賬本登記的資源,而非算力資源——很顯然,算力資源是市場競爭者(礦工)的投入(財務成本)。這是由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特征的決定的:人與人(賬戶)之間的賬本是一種產權關系(比如房產鏈,通證代表了房產是產權),并不是物理算力資源。
這一點似乎與互聯網軟件的價值也不相同,互聯網平臺資產的價值包括了軟件著作權、物理算力資源和公司整體構架的綜合。而區塊鏈賬本是去中心化的,節點擁有相同的賬本副本,由于其開源特征,軟件著作權并不重要——最典型的就是各種分叉幣的產生是隨意的,價值也高低不一,因為區塊鏈平臺的價值原則上是系統共識凝聚的結果。區塊鏈通證的價值顯然并不是區塊鏈軟件和物理算力資源決定的,而是通證的市場價值。
由于要素不同,區塊鏈市場和傳統市場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式并不相同。
當下傳統的市場是以公司為中心進行運轉的,股東出資成立公司,進行生成經營,溝通了生成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出現至今500年,市場幾乎是圍繞公司為中心進行運作的。經濟學總結處于收入分配規則是,社會收入劃分為4個方面:工資、租金、利息(狹義)、利潤,分別對應著4個市場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股權)——的市場價格(實際上也是4類要素的利息)。
也就是說,這4類市場要素按規則參與市場運作,分別獲得了自身應得的回報;這里值得注意三點:
一、任何要素獲得回報的代價就是(機會)成本,也就是說,沒有成本付出,不會有回報,你不上班,老板自然不會給你發工資;
二、利潤作為公司的市場回報,是股東付出(核心是企業家才能)的回報,這跟工資是勞工勞動的市場回報是一回事;
三、張五常認為經濟學上盈利(收入減去機會成本剩余的部分)在經濟學上是不可解釋,是不無主孤魂,簡單說,財務利潤是對股東付出的補償,是對其企業家才能天分的回報,不是盈利,因為從租值(后續文章逐步解釋清楚)的角度講,勞工的租值就是工資,企業家才能的租值就是利潤,都是等價交換回報;
讀者需要時刻記得:所謂盈利(其實是財務上的利潤)是公司的市場回報,一個沒有公司這類要素的市場,不存在盈利模式和利潤的問題。注意,A公司投資礦場的案例中,A作為公司來說并非區塊鏈市場要素,而是去中心化的節點。
再說估值方法,資產定價理論已經實踐多年,背后的思想本質來源于費雪(Irving Fisher)的《利息理論》——即,資產價值為未來收入折現。在涉及到公司估值的時候,各類折現方法都是圍繞企業經營利潤展開。實際上,公司的估值是針對公司股權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司估值是對利潤進行資本化的過程(折現)。回到區塊鏈通證估值上,最不會出錯的認識是:區塊鏈市場沒有公司這類要素,其通證的估值可以簡單回歸到所登記資源的估值。房產鏈的估值就是房產價值,這是不會錯的。


圖2:區塊鏈去中心化市場和傳統市場結構和要素分析。數據來源:國盛證券研究
通證(Token)是區塊鏈系統的財富唯一表達,是區塊鏈市場的靈魂。中心化記賬有諸多問題(隱私、審查、侵權),為何去中心化系統沒有發展起來?一個去中心化記賬的市場,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技術基礎:確保賬本數據安全可靠、不可篡改和防入侵的;
成本投入協調:全網范圍人們怎么協調系統的成本投入;
激勵:個人沒有足夠的動力來點對點地組織去中心化系統,中心機構卻有動力去組織。
區塊鏈提供了去中心化記賬的技術基礎,但是通證(Token)為系統提供了一個高效而成本極低的財富表達方式。一方面,商品服務市場的交易和手續費都是通過通證來表達,礦工投入算力資源最后獲得的回報也是通證形式,通證完美地溝通了兩個市場的財富流通。

圖3:通證是區塊鏈系統的財富唯一表達。數據來源:國盛證券研究
3.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的競爭約束和經濟規則
先明確一下區塊鏈的定義:
區塊鏈是一種將數據區塊按照時間順序組合成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區塊鏈技術的定義是利用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構架與計算范式。
共識機制是生成和更新數據(維護賬戶賬本)的核心規則,這是實現區塊鏈系統價值的核心支撐。
簡單說,區塊鏈就是實現點對點(P2P)交互的網絡,這是一個典型的去中心化的系統。區塊鏈最關鍵的技術是鏈式哈希結構、密碼學原理、共識機制和分布式網絡。廣義上看,人類諸多的社會活動的本質都是記賬行為,商業活動要記財務賬、互聯網服務商要記錄用戶賬戶的信息賬(你體驗任何一個互聯網應用的第一步都是注冊用戶賬戶)、社會活動(比如選美、選舉)記錄的參與者的表現成績賬。
而一個賬本,用戶除了維護的安全之外,最關心的是數據的更新,因為這關系到用戶賬戶的最新“余額”。在區塊鏈賬本上,最新的賬戶(交易)信息是記錄在最新的區塊鏈中的。
共識機制決定了最新的區塊鏈由哪個節點產生并由全網同步,也就是最新區塊鏈就由這個節點挖礦“挖”出來,或者說這個節點爭得了記賬權,節點會獲得通證(Token)作為獎勵。這對礦工來說顯然是一項十分具有誘惑力的工作:最新的賬戶信息由你來更新(記假賬豈不是很方便!),其他節點同步你生成的區塊,同時還有豐厚的通證獎勵。
記賬權的決定,意味著其他節點對記賬節點的信任,甘心同步它生成的區塊鏈,同時看它領走通證獎勵。這就是共識機制的作用——全網共同遵守的信任和激勵機制,是系統運行的經濟規則。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運行的核心經濟規則,去中心化共識機制極為罕見。區塊鏈系統是一個典型的點對點(去中心化)的系統,共識機制則是這個系統運轉的經濟規則。共識機制在去中心化的思想下解決了節點間相互信任的問題,是約束節點之間成本投入和收入分配的核心規則。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在不可信信道上傳輸可信信息、價值轉移的問題,也就是說,區塊鏈是一個開放系統,參與節點和網絡傳輸都是開放的,區塊鏈技術確保傳輸過程中的賬本安全(防篡改、防偽造、傳輸訪問安全)。而共識機制解決了區塊鏈如何在點對點的分布式網絡下達成一致性的問題,這是區塊鏈運行的核心規則。從經濟學視角看,共識機制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信任和激勵機制(成本投入和收入分配),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共識機制下的點對點進行交換(資源、物品、數據等),如何確保節點之間的彼此信任以及如何激勵節點參與點對點系統?

表1:典型共識機制介紹。數據來源:CSDN、國盛證券研究
太平洋雅浦島(Yap)實行兩千多年的大石輪貨幣“費”,是為數不多的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
雅浦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島,人口不到1萬人。當地不產金屬,所以把石頭當貨幣。在雅浦島消費,美元英鎊通通不好使,島上的居民只認石頭。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石頭都能當錢花,必須是經過“認證”的一種石灰巖。
當地人把石頭鈔票稱為“費”,一般來說,小額交易可以直接使用石頭鈔票,如果數額大,比如涉及房屋、牲口買賣就要用巨石交易,而一般巨石重好幾噸,沒法挪動。當地人用刀子在巨石上刻新主人的名字即可,巨石不用挪地方,反正不會被人“偷”。在石幣中間有一個孔,方便插入桿作搬運之用。
當一宗交易結束,受石幣重量所限,這些費并不用搬離前所有者的家,而是在費上作標記表示所有權已經易手。只要大家認可這石幣的所有權誰屬,便承認了財富的轉移。島上的居民十分信任石幣內含的購買力,居民擁有石幣的數量和大小代表了財富的多寡。
島上有戶人家,祖先曾得到一枚巨大的石幣,但在運回雅浦島途中遇到海難、石沉大海。可當地的居民仍然相信:雖然從物理上來說石幣已經消失,但理論上來講它依然存在于某個地方;即使不在島上、不在大家視線可及范圍內,石幣的價值依然不可否認。所以這戶人家仍擁有這枚石幣代表的價值,并獲得其所代表的財富。
這種石頭“貨幣”的發行和賬戶維護并沒有一個中心機構來主導,尤其那些巨石,聳立在路邊,上面的刻字不易被篡改(否則痕跡很明顯),島民之間的財產和債務關系一目了然,任何人都可以同時看到相同的賬本,相當于島民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賬本。
這不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賬本嗎?這與現在的法幣很明顯的區別是:紙幣上不會寫所有者的名字,法幣的所有權都登記在銀行等中心化機構。但這樣的例子太少了,只適用于人數較少、生成交易活動簡單而原始的部落。

圖4:雅浦島上的“費”是最早的分布式賬本。數據來源:互聯網
無論人類還是動物界,都很少見到完全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群體,大多是中心化模式的共識機制。
我們想象一下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史上,無論多么原始的部落,都會有一些等級制度來約束整個體系,哪怕是很小的原始部落,也會有以酋長為首的管理機制來維護群體社會的運轉,在這個體系下,人與人進行簡單或者復雜的分工,有著既定的分配原則,彼此之間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就算是非洲草原上的獅群,一頭或者少數幾頭雄獅作為決定的領導者,負責保護獅群的領地安全,捕獵基本上都是由雌獅完成,而坐享其成的雄獅首領則要第一個進食。
現代社會,無論是各類實物財產(房、車、證券等),還是互聯網數據資產,以及其他社會活動數據賬本,都是記錄在各類中心機構下的。本質上,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甚至是政府部門,都是中介服務機構。一國市場的運作,需要國家機器、法律、政策、監管、中介公司等等多個中心化機構運作來保障。雅浦島那樣的去中心化市場,是十分少見的。
4. 區塊鏈市場租值耗散和合約理論視角要點
由于這部分內容非常關鍵,筆者將在后續文章詳述。這里只提幾點要點,解釋一下為何需要從租值耗散和合約理論角度去分析區塊鏈市場:
1、共識機制來作為區塊鏈系統內兩個市場的約束競爭和界定分配權利的合約,即共識機制約束礦工的競爭規則和分配規則,這是合約理論的范疇;
2、通證也是一種合約(與貨幣是一種合約類似);
3、區塊鏈系統涉及算力資源和賬本資源,各類公司機制是否了存在“浪費”,看似是代價(成本)分析,其實本質上是分析資源的租值和租值耗散;
4、一個系統的收入包括系統租值和租值耗散,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非常方便
租值、租值耗散和合約理論需要一部分理論鋪墊,后續文章會做深入展開,敬請期待!
本文作者:國盛區塊鏈研究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