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經濟學這個術語很有誤導性,因為它暗示跟整個經濟學進行比較。這也導致諸如Parker這樣的人忽視這一術語。經濟學是一門關于選擇的學科,人們對激勵作出什么的應對。發明
加密貨幣和
區塊鏈技術并不要求產生關于人類選擇的新理論,人性一向如此,從來沒有改變。
加密經濟學不是宏觀或微觀經濟學理論在加密貨幣或
token市場的應用。加密經濟學跟機制設計最相似,它是跟博弈理論相關的領域。在博弈論中,我們研究玩家既定的策略互動,并試圖理解每位玩家的最佳策略,以及發現玩家遵循這些策略后產生的可能結果。例如,我們可能使用博弈論來研究公司間的談判,國家間的關系,甚至是進化生物學。
機制設計通常是指反向博弈論,因為我們從期望的結果開始,然后反向設計游戲,如果玩家都追求自身利益,將會產生我們想要的結果。例如,假設我們負責設計拍賣規則。我們的目標是投標者能夠圍繞拍品的實際價值進行競標。為此,我們運用經濟理論來設計拍賣游戲,對任何玩家的主導策略是始終為真實價值出價。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方案是Vickrey拍賣,出價是秘密的,拍賣的勝者(定義為最高出價的玩家)僅支付第二高的競標價。
與機制設計一樣,加密經濟學專注于設計和創建系統。在上面的拍賣案例中,我們使用經濟學理論來設計規則和機制,規則或機制促使特定平衡結果的產生。但在加密經濟學中,機制用來創建經濟激勵措施,它們使用加密學和軟件來構建,并且這個系統一般都是分布式或去中心化的。
比特幣就是這種方法的產品。中本聰想讓比特幣有特定屬性,比如,能就內部狀態達成共識,并且讓它具有抗審查性。然后,中本聰就設計一套能夠實現如上屬性的系統,假定人們會以理性方式來回應經濟激勵。
通常來說,加密經濟學用于提供分布式系統的安全保證。例如,比特幣區塊鏈的安全保證是它可以抵御51%的攻擊,除非有人愿意花費數十億美元作為攻擊成本。或者,我們可以獲得加密經濟學的安全保證,一個鏈下交易過程幾乎與鏈上交易一樣安全,這也是后續我們會提到的狀態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機制設計并非靈丹妙藥。依靠激勵措施來預測未來行為,它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預測還是有限的。正如Nick Szabo正確指出,最終我們在猜測人們未來的心理狀態并對他們如何回應激勵作出假設。加密經濟學系統的安全保證部分依賴于這個假設的強度:人們如何回應經濟學激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