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現在
最為缺乏的是應用落地,
應用落地最大的挑戰
不是應用的研發,
而是應用所代表的
共識機制能否
贏得認可并創造價值。
讓“區塊鏈的共識”聲名遠播的兩個項目,一個是比特幣,一個是以太坊。由于這兩個項目虛擬貨幣的屬性,導致大家將“區塊鏈共識”等同于“共識機制”。
比特幣區塊鏈是區塊鏈1.0代表,它要做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用的是工作量證明(POW)機制。以太坊是區塊鏈2.0代表,它要做分布式計算機運行智能合約、DAPP,而以太幣是在以太坊上運行程序的燃料,它主要使用工作量證明(POW)+權益證明(POS)的混合模式。
POW是一種極為粗暴原始,但卻又及其有效防止惡意攻擊的選舉算法,而POS更傾向于類似Raft投票機制。
POW與POS最大的區別在于,POW在算法復雜度足夠高的前提下,基本不需要太多的節點間互相通訊和確認,對代碼的實現要求極低。而POS對于多節點間一致性驗證、防偽等要求較高,但是很大程度上可以沿用傳統一致性選舉的思路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即可。
除了上述兩種大家最熟悉的機制外,還有DPOS、DAG等等,在此就不累述了。總之,一旦談到區塊鏈的共識,現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共識機制。
其實,這個觀點很有局限性,區塊鏈的共識,廣義上應該是對整個的系統生態的共識,狹義上應該是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社區共識,而不僅僅是一個算法和協議。
在傳統的共識方式下,政府憑借國家暴力機器可以肆意增發法幣掠奪民眾的購買力。比較有節操的掠奪是今天的美元,購買力不斷下降;沒有節操的掠奪是蔣委員長的金圓券和委內瑞拉等國的超級通貨膨脹。

而回過頭來看新世紀以來的互聯網發展。不管是淘寶模式、滴滴模式,還是騰訊模式,盡管是中心化的機構發起,但是他們都會要求參與者簽署或者同意一個協議,才能提供服務。
參與者在認可它們的游戲規則之后,才進入到整個系統中,借助平臺流量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

但這些協議條款不是共識機制,而是單方面的協議條款,參與者只能選擇被動地接受,而不是有權利提出異議和修改建議。
中心機構把協議往好里修改是皇恩浩蕩;往壞里修改,則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要么你選擇自己離開,要么選擇聯合眾人掀翻桌子,但后者的成本是相當高的。
相比之下,比特幣代碼全部開源,限量2100萬個,所有條款白紙黑字寫明白了。即使最輕微的改動也需要整個比特幣網絡中的絕大多數礦機節點同時合作(否則產生硬分叉)。算力即權力——這就是社區共識的意義。
雖然中心化的共識機制有問題,但是區塊鏈共識單靠技術和算法卻難以建立。
實際上,對比特幣系統的認可,除了POW的運行算法的認同,還包括它的總量限定、四年減半、全網記賬等等一系列生態的認可。但這個認可的難度有多大呢?目前業內的嚷著做社群的人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他們眼中:社群是區塊鏈的靈魂。可惜的是他們做的是把社群當做韭菜。

共識有多難?簡單回憶一下黃金作為地球上接受度最高的價值媒介,它的建立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的,除了自身特性之外,還有槍炮的協助推廣。但對于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它在建立之前就還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
認知障礙
中心化的系統目前情況來說,是最有效的運行系統,它的成就非凡,還遠遠沒到天怒人怨活不下去的時候,去中心化的系統有很高的價值,但這個價值除了本身理解的難度之外,還被目前炒幣的瘋狂所掩蓋,對它的認知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共識創建
比特幣概念提出來的近十年,有無數概念和共識被創建,但能超越比特幣并獲得認可的項目目前還沒有,除了技術本身的重復不具價值之外,就是一套可行的生態體系的建設,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
共識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一套共識在不同人看來都會解讀出不同的效果,比特幣的分叉,除了利益之爭,還有很大程度上來自與共識之爭,技術團隊和礦工團隊對比特幣系統不同的解讀,找尋自己需要的結果。
什么行業的區塊鏈項目
最容易達成共識?
有一些行業是先天具有共識基礎的,比如,體育行業。首先,體育是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運動項目和體育明星能夠自然匯聚粉絲群體,本身具有社區屬性。最后,體育具有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行業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因此,將區塊鏈與體育相結合,能夠達成真正的生態系統的共識,并創造價值——這也正是vSport體育區塊鏈正在努力的方向。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