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發了兩篇文章《改革!不能再等了》和《中國經濟向何處去》,一位我非常尊重的資深企業家讀了兩篇文章后回復我。這位企業家是這樣說的:
「什么貿易戰、什么順逆差,我認為對中國來說不足輕重!目前最關鍵是:如何鞏固、提高企業家的信心!讓官員和公務員有工作激情!如何真正重視人才!如何實質性鼓勵扶持科技創新!如何創造一個活力、和偕的政商環境!如何確保合法擁有的企業家資產的安全!這些才是當前最最重要的大問題。企業家信心缺失了,資本外流,無心企業,投資觀望,天天想著如何明哲保身,安全生存,造成擔當全無,發展不作為,這樣,國家就無望。各級領導、公務員出工不出力,做多錯多,獎勵無,責承有,誰去推進工作?國有企業從上至下人員,誰在想企業的事,總的來說,當前問題極簡單,僅二字“信心”。有信心就能贏得一切,國人有信心了,川普加征10%稅也不會影響我們。」
這位企業家所說的最重要的信心二字,的確是今天中國經濟面臨的頭等大事!
為什么很多企業家信心缺失,無心企業,投資觀望,甚至想辦法要向外轉移資產?至少有以下重要原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營商環境似乎越來越不樂觀,首先是各種稅費太高,高得離譜。有很多國際對比,很多數據已經證明中國企業稅費負擔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更不用說遠遠高于美國企業的稅費水平了。無數企業家和經濟學者天天在呼吁大規模減稅降費,但執政者似乎沒有聽到似的。而且最近不斷出臺的各種措施實際上還在進一步加重企業的稅費負擔。
如此下去,企業尤其是專注制造業和科技行業以及普通服務業的企業根本無錢可賺,他們又怎么可能有長期投資的打算呢?怎么會不觀望呢?
前不久我在重慶參加一個活動,現場就有企業家發言,說三年前他投資三千多萬元搞實業,結果現在資金告急,搞不下去了,他幾個朋友幾年前同樣拿幾千萬元炒房子,現在已經賬面盈利超過億元了。兩相對比,誰還會搞實業呢?
這種現象現在可以說相當普遍!所以很多企業將資金拿去炒房炒股炒期貨。
從宏觀數據來看,三千多家上市公司,銀行板塊和房地產板塊的利潤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潤近80%。中小板和創業板全部上市公司的利潤只有區區3000多億元,比不上兩個大國有銀行的利潤之和。這樣的經濟利益分配配結構,誰有心思長期致力搞實業呢?
國有企業資產收益率只有區區1.9%,2%都不到,很多國有企業看起來巨無霸,資產大得不得了,實際上都是巨額負債堆起來的空架子。很多大國企負債都是數百億甚至數千億,而且不可能還,也不需要還。
房地產行業負債率更高,很多國有企業都是房地產巨頭,動輒負債數百億上千億。房地產行業對GDP的貢獻滿打滿算也不過20%,卻拿走全部社會融資的42%。
如此信貸資金分配格局,制造業尤其是民營制造業企業,中小企業怎么可能不是永遠的融資難融資貴?
稅費奇高,利潤微薄,融資難融資貴,企業怎么可能有長期投資的打算?怎么可能有信心?
企業家信心缺失,信心不足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擔心財產財富的安全!這是很奇怪的現象,不是天天在喊建立法治社會,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利,保障企業家的合法權利,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嗎?為什么企業家反而覺得沒有安全感?反而覺得要將資產轉移出去?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這個現象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深思和反思,本身就說明國家治理某些方面一定出了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企業家擔心財產安全,不愿意長期投資,這是真正值得憂慮的事情。一個國家治理得好不好,一個基本標志就是本國乃至全世界的財富是不是愿意到這個國家來儲蓄來投資。美國固然有很多問題,但這些年來,每當全世界有風吹草動,全球總是有相當部分資金跑到美國去。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的執政者有沒有深入思考過這些問題?
企業家信心不足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政府或者不作為,或者亂作為,或者刁難。有企業家說,以前官員們是亂作為,但起碼還作為,現在是不作為卻又不放手。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絕對不容低估,連官方公布的宏觀數據也顯示不容樂觀。投資,消費和出口全線走弱。
多個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同樣說明情況不妙!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主要力量是企業家,不是政府喊口號,訂規劃,更不能簡單依靠貨幣信貸和財政寬松。最充分釋放和激發企業家活力,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唯一正確選擇。
為此必須真正下決心實施大規模降稅減費的改革,要大規模減稅降費,就必須改革政府體制,要改革政府體制,就必須真正開啟國家治理體系改革。
如果不真正啟動稅改,政改,國改這三大改革,中國經濟真的有熄火的危險!
現在是壯士斷腕的時候了!
現在社保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企業終于要給員工全額交社保了。很多人都以為,這回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基本權益,享受到正常的社保待遇。
這是你的反應,而企業家的反應呢——“既然躲不過保保,就裁員吧!”
這是一張在老板圈刷屏的圖,圖里分析了社保統一征收后,對公司有多大影響。

你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你的老板,問問他今年公司的利潤是多少?夠不夠繳納明年多出的社保費用?
一個50人的中型公司,如果是互聯網行業,平均工資1萬的話,以前是按最低基數繳納,明年,這個企業將要多交113萬。
一個500人的工廠,平均工資6000的話,以前是按最低基數繳納,明年,這個工廠將要多交430萬。
不僅如此,73%的企業要準備多交7000億社保!
根據2018年《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社保繳費基數完全合規的企業僅占27%,也就是說,將有73%的企業被新政策波及并影響。
大概率上,你所在的企業,也會受到影響。這些數字,都在無形中摧毀一些中小型企業。
除了企業會受到影響外,個人也不要盲目開心,你自己的到手工資也是要下降的。
中金宏觀認為:
2017年企業繳納的社保費合計約5萬億,也就是說,繳費基數規范化會增加社保征繳收入約7000億。
調整至工業企業口徑將拖累利潤總額下滑3%。
個人的稅后工資降低1.3%。
扎心嗎?更扎心的是,企業交不起那么多社保,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勢必要裁員。
其實近年來,企業所面臨的人力成本過高問題已經非常嚴峻。

社保費統征堵上欠繳少繳漏洞的同時,也讓大批企業元氣大傷。
此舉對原本用工成本就超負荷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專家們更憂慮的是,對企業用工成本增加,企業負擔不了全額社保,就會進入全行業大裁員階段。
導致大量員工失業。
此前,我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保的繳費比例:
企業為29.8%(包括養老20%、醫療6%、失業2%、工傷1%、生育0.8%);個人已經達到11%左右;合計超過了工資的40%。
我國企業社保總費率在30%左右,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大多數發達國家。
專家認為,歸根結底,我國現行社保費率較高,當務之急是政府應該減稅降費。
假設企業平均稅(社保) 前工資為 8000 元/月,新規前后的社保繳費情況如下:

假如追繳10年社保,企業勢必面臨一個極為巨大的挑戰。有小伙伴訴苦:
“我們公司今年連員工工資都發不下去了。吃的,住的都沒辦法解決,還要考慮員工60歲后的事情。現在小企業越來越不好做,一堆的稅壓得轉不過氣來。
國家降低繳費比率都是降那種不痛不癢的,繳費占最大頭的養老保險,只下降了一個百分點,減了跟沒減有什么區別呢?
怎么不把養老保險降到10%?
退休返聘還會出現雙基數,企業要生存,沒辦法就只能報低……”
大家當然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合規合法,企業也不用冒著被查的風險。但真心希望政府部門也能體諒一下企業的難處,減輕一下企業的負擔。
補繳那么大一筆錢,創業公司怎么活呢?
現在公司只能不斷裁員,裁完了又缺人,缺了人又不敢招人。
招不起。
還有小伙伴,想想全是淚,恨不得把小公司關了,搞兩畝田種地去:

連二三線城市的企業,都已經開始裁員:

由此看來,新一輪失業浪潮確實已經開始出現。
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
政府應該出臺更加有力的降稅和減少其他行政性收費的措施,對沖征收體制改革后企業社保費上升的成本。
確實,政府應該出臺更有力的降稅措施,而不能只是一味的追繳。假如稅率可以和其他國家一樣減負,企業也沒必要鋌而走險。
不是說要在這里給不交社保的企業洗白,想強調的是:
企業首先得活下去,并且要充滿活力的活下去。一棍子打死一批企業,特別是剛興起的創新創業公司,這無疑是給了創新力量打了一劑“百草枯”。
企業活不下去,別說社保,工資都是問題。
最后的結果,無非就是企業和員工的雙輸。
最后幫大家總結了一下,社保統征后,大家會面臨什么。
企業:倒閉。
很多中小企業假如資金流跟不上,就會面臨倒閉危機。
員工:失業。
對員工來說,工資并未因個稅起征點上漲而上漲,七七八八算下來,稅后收入還比以前低了1.3%。然后還有可能面臨失業。
在世界各國普遍降低稅率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總稅率為67.3%,遠超德國日本美國韓國,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40.5%。

所以我們希望,國家能夠真正減稅減負,從根源上激活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