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號,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取締ICO!幣圈一片哀鴻。
接著,區塊鏈行業迎來了熊市。數字貨幣交易量下降、交易所項目出海……
一年之后的今天,監管仍在提示對市場要懷有敬畏之心。
8月24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
8月28日,互金舉報信息平臺將“代幣融資發行”列入“互聯網金融舉報范圍”。
值“94”禁令一周年之際,石榴財經重磅策劃“擁抱監管 敬畏趨勢”,邀請業內主流企業家、技術專家和社會學者,對區塊鏈行業的主要政策和趨勢進行解讀,不念過往,不畏將來,迎接區塊鏈新紀元。
今天,我們對話的嘉賓是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區塊鏈經濟學家朱幼平。
— —石榴君

朱幼平
區塊鏈經濟學家
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
01
如何擁抱監管
1、如何理解國家層面對虛擬貨幣市場的嚴厲監管?
繼94后,不久前824監管風暴再度來襲。從定性角度看,824政策沒有超出94政策,都是對用區塊鏈技術項目發幣融資定性為非法集資。但在執法上,824力度上加大了、更“較真”了。
比如,項目沒有實際內容的空氣幣肯定非法;有實際內容的項目幣,是不是政策會寬容呢?目前看,短期內可能性不大,2、3年內不大可能。總之,用區塊鏈發幣融資都“一刀切”——非法。
這里有幾個罪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罪、詐騙罪、洗錢罪等,這些都是不能踩的政策紅線。
有專家認為不合理,不能“臟水和孩子一起潑掉”,要分類監管。必須要研發出能夠區分良幣和劣幣政策措施,目前政策“傻傻分不清”而一刀切,這個要改變。也有專家認為,在分類監管政策沒制定出來,為保護創新,是否“讓子彈飛一會兒”?,不急于“一棍子打死”。
先實踐后立法的例子很多。比如當年包產到戶,78年小崗村摁的手印,1982年才立法肯定,才合法。
看法歸看法,政策是政策,看法沒被采納,咱們就不能逆政策行事,不能違法,不能踩政策紅線。
824更嚴政策出臺固然有“政策慣性”成分,因為P2P都嚴厲打擊了,空氣幣也必然是相同尺度,也要嚴厲打擊。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為政策是走過場,是運動,一陣風就過去了。很多人期待政策短期是不是會放寬?我們認為不會。業內人士不要有僥幸心理。
824比94更嚴的是,發幣融資區塊鏈項目方固然踩了紅線,組織者、領導者、代投者,還有“講師”都構成犯罪;為項目提供微信等平臺、支付等服務、宣傳等媒介、會議等場所,也是有問題的。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微信群和會議上給幣圈講課,是一件法律風險巨大的事,助紂為虐。請專家們要檢點自己的言行。
偷摸炒幣和挖礦的,是灰色地帶。你做,政策不會管你;但出問題,法律也不會保護你。偷電挖礦肯定非法。做發幣交易通道也被堵死了。
當然,“韭菜們”是受害者,是沒有罪的。
嚴監管對行業健康發展總體來說利大于弊,從長遠看,對行業發展有利。我們也十分痛恨“空氣幣”。區塊鏈行業跟別的新興行業還不一樣,有先天的缺憾,德不配位嚴重。這樣,行業自律不夠,就需要嚴監管。
只有杜絕了空氣幣,進一步說只有杜絕了心中走捷徑融資的貪念,大家才把心思用到真正的區塊鏈技術和應用創新上,區塊鏈行業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管理學上講上鎖理論。屋子上鎖固然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如果屋子不上鎖,君子也以為屋子主任人不在乎也進屋拿東西,君子也成了小人了。世界上的法律、規則、合同等,大多也是這個理。有規矩,壞人有可能變好;沒規矩,君子也可能變壞。
2、如何解讀政策態度,監管反對什么、支持什么?
我國對發幣融資是反對的,對區塊鏈技術及應用是支持的,鼓勵無幣鏈,反對鏈有幣,政策的立場是明確清晰、旗幟鮮明的。
(1)首先,政策禁止發幣融資。
通過通證、到艾西歐、再到上交易所的加密幣,這套邏輯定性就是非法集資、行不通了。
有的人說,我們有技術、有團隊、融來的錢都用在正途上。即使這樣,上邊說了,這也是禁止的、非法的,不能做。
之前,許多項目讓用戶用比特幣等加密幣,購買項目方發的幣,眾所周知,這屬于變相非法集資,早就禁止了、不能做了。
94禁令后,諸多企業紛紛出走東南亞,其中以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為主。項目方發幣給“私募”的機構或個人,再由這些機構或個人進行分銷(可理解為批發商和二級代理商的關系),最終,幣還是要賣給C端散戶。這套邏輯如果在境外循環中國的政策固然管不著。只要入境,只要客戶(C端散戶)在境內,都屬于非法。其中的項目方、私募方、代理方,都是有問題的。這些人不入境,并不代表沒有問題,只是沒辦法辦你而已。以前的事能寬容,現在都三令五申了,躲過去算走運的。
(2)其次,國家對區塊鏈技術及應用是一貫支持的。我們對此要有清晰的認識。所以,嚴監管下,更多的是,我們不能對區塊鏈喪失信心。
我們說,區塊鏈是技術革命,更是認知革命。區塊鏈升級經濟系統,解決社會痛點,這個邏輯是說的通的。區塊鏈已經在各個領域里發揮作用。時間會證明一切。再過十年,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區塊鏈,就跟現在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互聯網一樣,你肯定是OUT了。
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要克服心里的賺快錢俗念,不發幣,這就不容易;還要堅守區塊鏈改造世界的理想、信念,要能夠耐得住寂寞,長期堅守。
所以,我們主張,在境內真心想做好區塊鏈應用的團隊,請暫時放下到海外交易所發幣的念頭,不要著急賺“快錢”,先踏踏實實把技術及應用落地。
區塊鏈技術有很多優點,防偽防篡改、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能夠解決社會上的許多痛點問題,如商品溯源、版權保護及交易、數字身份、財務管理、電子證據、工業、能源、大數據交易、數字營銷、物聯網、公益、電子政務、醫療等。
另外,更值得期待的是,區塊鏈邏輯有信用機器、通證激勵、共治組織、智能合約等工具,可對企業進行鏈改。鏈改邏輯優于股改,也優于績效(如KPI),是搞活企業進而促進經濟復蘇的一劑良藥。鏈改不僅是區塊鏈企業的治理模式,也是傳統企業(如國企、民企)的治理模式,應大面積推廣。
(3)第三,艾斯歐、加密幣這個有問題,但政策并沒有說不讓發通證。我們認為通證不等于幣,也不等于艾西歐。國家并沒有禁止發通證。
通證用來激勵是可行的。比如,通證只送不賣,做發錢的通證,不做收錢的通證,這在邏輯上是行得通的。如果項目方為了擴大用戶量,空投糖果(通證),增加粘性(社區活躍),這是合法的。這種通證跟傳統的積分是一致的,或說積分通證化。Q幣是合法的。
所以,大概發通證不融資、發通證不發幣,做有證的鏈,不做有鏈的幣,大致還是行得通的。
實際上通證激勵有很多種類。一般通證有兩種四類。
一是實用型通證(Utility Token)。這種通證大多都是依托企業自己提供的服務或者產品。實用型通證被細分為兩類:產品或服務通證(Use of Product)和獎勵通證(Reward Token)。
二是證券型通證(Security Token)。通常都是有真實資產作為支持的,例如資產權益,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或者大宗商品等。這種通證也被細分為兩類:權益通證(Equity Token)和資產通證(Asset Token)。
在嚴監管政策框架下,企業發展融資難題用傳統合法融資方式解決。比如,與有牌照的融資機構合作,發信托、發理財,走傳統股票融資上市道路等。
所以我們提倡的鏈改,除通證激勵外,用ABT(Asset-Backed Token)代替ABS(Asset-Backed Security)也是一種創新。法無禁止即可為嘛!當然,為穩妥起見,跟有牌照的金融機構合作,搞ABT應是可行的。
3、如何預測監管政策對行業發展的影響?
(1)嚴監管政策打擊了加密幣行業。
去年94以后,加密幣行情(以比特幣為例)從接近2萬美元一枚跌到目前6、7千美元一線,縮水三分之二多,進入熊市。有意思的是,824后,市場并沒有往下跌,而是企穩甚至還有回升。這說明,經過近一年的消化,市場擠掉了泡沫,目前的行情是市場認可的。這也證明了,區塊鏈及加密幣,這個技術革命和認知革命是成立的。當然,這還需要時間進一步證明。這個時間我們認為是5到10年。
有個插曲是,咱們尊敬的股神巴菲特先生,這位曾說比特幣一文不值的大咖,前幾天偷摸買進印度某支付工具的幣。這不搞笑嗎?
94前,我記得礦工七成都在咱們中國。經過近一年的沖刷,全世界5000萬玩幣的,824前咱們國家已經只有300萬人,估計現在100萬都不到。
“一幣一別墅”早就灰飛煙滅,依附與加密幣挖礦暴利不再,暴利的加密幣交易所也已亂像環生……幣圈確實受到實質性的打擊。
(2)嚴監管政策對我國區塊鏈技術及應用業務發展影響不大,甚至可能還有推動作用。
據賽迪計算,截至2018年6月,我國提供區塊鏈專業技術支持、產品、解決方案等服務,且有投入或產出的區塊鏈企業共425家(除去加密數字貨幣相關企業、大型企業在各地注冊的分、子公司,不以區塊鏈技術服務為主營業務方向的公司,以及注冊后尚未有投入產出的公司等),區塊鏈產品及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約為4.5億元(三月份估計2億元)。2018年,大型IT互聯網企業紛紛布局區塊鏈,初創企業進入井噴模式,投融資頻次及額度劇增。
(3)我國區塊鏈發展趨勢
我們認為,我國區塊鏈發展主要有以下趨勢:
~區塊鏈底層架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區塊鏈相關標準將加快推出;
~許可鏈將成我國區塊鏈應用的主要形式;
~產業規模將爆發式增長;
~應用效果將逐漸顯現。
4、如何分析全球主要國家對數字貨幣的政策和監管態度?
區塊鏈各國都是鼓勵的,區別在加密幣和艾西歐。特別是艾西歐,各國都在做定性研究,政策差異性很大。
一是明令禁止,認定艾西歐為非法行為,如俄國、中國、韓國。
二是沒有明確禁止,但嚴格監管,不承認未經注冊的艾西歐項目的合法性,如美國,正在尋求監管艾西歐的具體措施,香港艾西歐必須遵守香港的證券法。
三是試圖將艾西歐納入監管框架,提倡將艾西歐項目進行分類,分別對應現行法規。但不像美國,沒有明確嚴令禁止艾西歐,處于默許和嚴格監管的中間地帶,以歐洲為主要代表,如瑞士、德國、加拿大。
英國、新加坡允許艾西歐項目試用“沙盒機制”,所以相比瑞士、德國,態度更為開放。
四是僅發出警告,表態不主張監管艾西歐,類似于默許,如日本。英國類似日本,僅發出警告。
五是積極提倡,支持艾西歐,如委內瑞拉,委內瑞拉政府發行了全球第一個法幣的數字貨幣—石油幣。
02
如何敬畏趨勢
5、目前全球區塊鏈的主要應用趨勢?
全球區塊鏈經濟當前處于爆發期前夜。
金融行業應用相對廣泛,其他行業的應用也進入了探索研發階段。根據Gartner和Markets and Markets等調研機構數據,2017年至2022年間,區塊鏈直接市場價值將由4.1億美元增長到76.8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79.6%,預計2020年各類基于區塊鏈的延伸業務將達到1000億美元。
03
“九四”一年
6、這一年來,您對整個行業的變化有什么體會?
區塊鏈是個新興行業,但區塊鏈行業跟別的新興行業不同,“德不配位”嚴重。一個行業,如果光講發財不講發展,光想割韭菜不想做貢獻,這個行業是發展不起來的。只有徹底杜絕了快速財務自由的貪念,大家扎扎實實做技術、做應用,這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寄希望于割韭菜的行業“大佬”以身作則,把融來的錢用于發展技術、發展業務,這無異于與虎謀皮。行業自律不僅是空談,還是笑柄。如此,政府及時的嚴監管,是非常正確的。
一年多來“正本清源”,我們用四多四少來形容:
大家身上正能量多了,心里貪念少了;
搞研發的多了,發空氣幣的少了;
長線布局的多了,撈一票就跑的少了;
行業生態健康了,戾氣少了。
好一個朗朗乾坤!
7、接下來區塊鏈行業會如何發展?
我們認為,需要做以下工作:
(1)國家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在嚴監管的前提下盡快研究分類監管、穿透式監管辦法,保護創新,與國外先進國家看齊。當然,標準、產業示范、政策宣傳引導等也要跟上。
(2)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未來我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人才缺口800萬,必須要花大力氣解決。
(3)加快公鏈技術研發,特別是我國應該有自己的國家主鏈。
(4)探索鏈改方案,嘗試不僅對區塊鏈企業,對傳統的國企、民企,有條件的,大膽嘗試鏈改。鏈改邏輯優于股改,也優于績效(如KPI)。
(5)加快用區塊鏈技術手段解決社會痛點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