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捷
B16講者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金融學院教授
在B16的演講中,胡捷教授總結了比特幣的三項遺產,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虛擬貨幣的最大問題在于無法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以下是演講摘要:
自從比特幣問世以來,到今天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以來,比特幣由一個小小的學術實驗,變成了一場產業革命,也變成了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
我們從一開始的發端談起,2008年中本聰的人,寫了一篇白皮書,發布了這樣一個開源的代碼,這個學術的思想就誕生了,并很快變成了小圈子里面的一場實驗,這個實驗就是比特幣。它圍繞著一件很簡單的事進行了一番重新的審視和思索,這件事情就是記賬。
記賬在我們經濟活動當中非常重要,人類的現代經濟活動都基于記賬。如果沒有可信的記賬,一切的經濟活動都不可能成立。
記賬最重要的是真實可信。傳統的方法是找一個可信的人來記,但這樣的體系是有缺點的,這個缺點就是單點脆弱。而中本聰對這個方法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這不是人類唯一的選擇。能否找所有人一起來,而且不需要求任何人是可信的,用這樣的思路去破解記賬的難題是否可能?答案是可能的。
在具體操作時,實際上中本聰并沒有發明新技術,他結合了密碼學、概率論、以及博弈論三方面的理論,搭建出來了一個簡單的原型。很快,中本聰公布了代碼,比特幣從思想實驗變成了一個小范圍的實際實驗。有意思的是,七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比特幣系統居然工作的如此之好。
01
比特幣的三個遺產
第一個遺產是分布式賬本。分布式賬本其實是由一個人記賬變成多個人記賬。關鍵的一點是過去一個人記賬的時候,我們希望這個人是可信的。而當多個人記賬的時候,我們沒有這個要求,這就是分布式賬本的經濟學意義。

第二個遺產是通證。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通證的含義,可以有不同的說法。站在經濟學、金融學的角度去看,通證就是權益的載體。任何權益都是需要表達的,表達時要承載在某個載體上。在這樣數字世界里,面對現實的經濟生活金融業務的時候,我們確實有很多的權益需要去表達。通證不僅能承載權益,而且能夠附著規則。

第三個遺產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的基礎思想出現在比特幣中,用代碼表達行為規則與契約。我今天仍然愿意把這個思想歸功于中本聰,當然維塔利克也功不可沒。把分布式賬本,智能化通證,以及智能合約都用好了,我們就會迎接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這個新的時代就是通證經濟。

我們用比特幣的三項遺產重新思考我們的商業活動,譬如用智能合約把商業活動的分工和協作關系固化下來,具備這三個特點的商業活動的安排就稱作通證化的商業模式。如果很多的經濟活動都是通證化的商業模式來完成的,那么我們就把這樣一個經濟體稱作通證經濟。
02
通證經濟的時代
在通證經濟里,哪些方面最有利于通證經濟的特點?第一是確權存證,比如數字化的版權,用技術手段的確權存證是最高效的。第二個領域,是權益交換。通證化的情況下,在線上就可以很高效的完成交換。第三類是分工協作,比如維基百科就是全世界共同參與的項目。

事實上,人類進入大工業革命后,主要經濟活動都是通過有限責任公司來完成的。但是在今天,分工協作可能會突破公司的界限。然而通證經濟進入經濟、金融領域后,有三個方面的應用是有爭議的。

第一,有人試圖用虛擬幣來做取代貨幣,但是首先沒有任何一個虛擬幣表現出能夠成功的取代貨幣的特征,從邏輯分析上看不到虛擬幣取代主流貨幣的前景。以比特幣為例,可以看到虛擬幣的核心弱點。首先,它的幣值不穩定,其次,它無法跟經濟增量相匹配。
第二,很多人把通證作為證券來用,但是其中缺乏規范,很容易受到各種影響。
第三,通證是一種募資手段,有私募和公募兩條路,而每一條路都有它自己的約束和適應的場景。我們不能夠撇開金融規范為所欲為。
回顧十年前一個小小的思想實驗,如何變成一個學術游戲,這其中有很多寶貴的思想,慢慢發酵,逐漸演變成了一場產業革命,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
區塊鏈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有人把它說成是天使,有人把它說成是魔鬼。事實上,它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取決于我們如何去應用它。
這個技術的來臨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常常高估未來三年的變化,而低估未來十年的變化。十年之后我們回頭再望的時候,我相信不管是金融業,還是經濟體系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