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區塊鏈產業與上市并不遙遠,“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億邦國際”國內三大礦機廠商近期紛紛向港交所提交了申請,但礦機畢竟是硬件公司,擁有芯片概念,而幣圈則不同。
幾乎是從誕生之日起,虛擬貨幣在國內都是一個敏感的事物。而作為幣市最重要一環,交易所是監管層重點關注對象。在去年“9.4嚴打”之后,國內三大交易所均將業務搬至海外。
而近期,國內幣市監管更加嚴格,大批業內媒體被封,限辦相關活動,多部門聯合發文,一系列組合拳正在全面整頓幣圈。
在這種大環境下,李林收購港股上市公司,鑒于其作為火幣集團創始人的特殊身份,為火幣借殼上市打開想象空間,引得業內人士強烈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有分析人士認為:重拳監管之下,幣圈各方都在尋找出路。交易所作為幣圈食物鏈最頂端的“寡頭”,也寄希望于通過借殼上市公司完成“洗白”。
“這其中一方面包含區塊鏈項目的便利退出,另一方面則是交易所自身的防護”。
首先,傳統金融金融結合,為幣圈發展帶來了互補和新的可能;上市公司規范化治理、國際化轉型也將使幣圈交易所得到升級。

李林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在區塊鏈的市場里,通過平臺幣實現區塊鏈領域的Token經濟和生態;在傳統金融市場里,有牌照、新增用戶、大眾品牌等眾多場景。以區塊鏈為代表的虛擬世界和傳統金融體系存在較強的互補性。
同時,業內人士指出,在“幣”、“ICO”被嚴令禁止的現狀下,融資、退出等機制在傳統資本層面更容易得到實現,而且使得區塊鏈項目脫離了“炒幣”的屬性。最起碼,交易所旗下都投了大量區塊鏈項目,這些資產放到上市公司層面注入,不僅方便退出,也順應了監管,合理合規。
另一方面,變身成為公眾公司,也在中國嚴密的政策監管之下,也在某種程度上為虛擬貨幣交易所披上一層“保護殼”。根據港交所規定,大股東持股比例最多不能超過75%,剩余股份須由公眾持股。
上述人士直言:“簡單來說,極端情況下,如果李林‘出事’了,基本上火幣也就完了。但如果變成上市公司,成為了多人持股的公眾公司,將會最大限度的減少其個人對公司的影響。這在資本市場十分常見。”
與此同時,還有行業資深人士告訴硬幣君(訂閱號“壹塊硬幣”):“李林此次收購并不是個例,后續還將會有更多同行將會加入到收購上市公司的行列”。
他同時稱:“實際上已經有其他交易所早有開始布局,現在股市低迷,正是儲備殼資源的好時機。”
不過,不得不面對的是,與草莽無序的幣圈上幣不同,證券交易所上市需要面臨交易所、證監會等多個部門嚴格的審核,收購上市公司還僅僅只是第一步。更何況從個人收購,到資產注入,中間還有很多障礙和流程需要克服。
在幣圈掌握著上幣生殺大權,融眾多監管角色一身的“幣圈交易所”,習慣了規則制定者的身份,要到傳統交易所上市,又是否會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