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翌霖
B16講者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老師
01
比特幣是虛擬貨幣嗎?
我是在2013年4月買入比特幣的,當時我是媒介哲學研究的博士,我的專業正好促使我從我哲學的角度去出發思考比特幣的問題。
哲學問題其實就是最著名的本源問題,什么是實在,什么又是虛擬?或許現在由于支付寶等虛擬手段多了,大家對于虛擬貨幣這個概念不再抗拒。然而,當時的爭論中,許多人的觀點認為比特幣是虛擬的,背后沒有實在的東西做支撐,怎么可能值錢呢?

對此,我們可以從哲學角度來討論到底什么是實在。
實在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必須要指明某物作為什么來衡量,相對于什么來說,它是實在的或者是虛擬的。比如,紙老虎是不是實在的?我們只能說,紙老虎作為老虎是虛擬的,但是作為紙是實在的;而不能絕對的說紙老虎是不是實在。
所以,紙幣是不是實在的?紙幣作為紙,當然是實在的,但是作為幣呢?我認為不一定那么實在。所以傳統上講,比特幣虛擬,傳統的貨幣實在,但其實這是混淆了紙幣作為紙的實在性和作為幣的實在性。所以我認為比特幣雖然作為紙,當然不如紙幣實在,但是作為幣比紙幣實在。
另外,我為什么買比特幣呢?這個和我們哲學界的祖師爺——古希臘的泰勒斯有關系。他是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有一個故事流傳在世。
據說有一次他掉進了坑里,被救上來以后,別人問他,你搞哲學有什么用,又不能當飯吃,你研究天文這種遙遠的東西,結果掉進地上的坑里。
泰勒斯回答,其實這些實際的事情不是我不會,而是我不想,因為哲學比你明天怎么吃飯更加重要,更加有趣。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話,通過對天象的研究,預測到明年橄欖會豐收。
于是他把當時周圍橄欖油的榨油機全都收購到自己名下,第二年橄欖真的豐收了,他通過賣榨油機發了一筆大財。不過他還是沒有成為一個橄欖油大亨,還是第一位哲學家,他做這一票買賣,就是為了證明搞理論研究有用,但是他不追求賺錢。這個故事非常激勵我,我也是這個態度,比特幣就是我學哲學的成果。我雖然賺錢了,但是現在還是繼續在研究,教書,研究哲學、歷史,這些更加重要、更加有趣。
02
哥白尼不僅帶來了科學革命
還帶來了貨幣革命

今天我想講的也是自己一個粗淺的思考,科學革命和現代貨幣之間的隱秘關聯。說到貨幣和科學的關系,首先要談到科學史非常關注的科學革命。這是古代到現代的一個轉折,而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科學革命是包括整個思維體系在內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大顛覆。
科學革命的開始是哥白尼1543年他發表《天球運動論》,結束是牛頓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般認為這是整古代科學過渡到現代科學的時間段。而科學革命一頭一尾的牛頓和哥白尼,恰好在貨幣革命史上也是有重要角色的。

哥白尼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人,我們因為日心說的建立而熟悉他,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本人有著多重角色。首先,他是一個地方的主教,相當于地方長官,和教庭、政要關系都很好。
另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貨幣的研究者。哥白尼和當時的波蘭王室有密切的關系,給王室充當財政顧問。波蘭當時要進行貨幣改革,要做鑄幣,于是他給波蘭王室寫過很多文獻,現在流傳下來的有《論貨幣的價值》等。
文獻里總結出來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在叫做格雷欣法則,但格雷欣比哥白尼要晚得多。哥白尼是相對比較早,而且表述這個觀點最完整的。這個觀點說,當一種舊有的優良貨幣它再生流通的時候,我們引入一個新的劣幣,它會驅逐掉良幣。
哥白尼有一系列的分析,首先良幣被驅逐到哪兒了?良幣有三種途徑,被熔化、被收藏,流向外國。那么政府怎么應對呢?哥白尼的觀點是:禁止舊幣流通,或者統一鑄幣機構等。
哥白尼,以及后人的解釋隱含著一種貨幣數量論的概念。所謂貨幣數量論和貨幣金屬論,就是在討論貨幣的價值到底來自于哪里。貨幣的價值,不僅僅來自于它的金屬含量,還來自于它的發行量。
這種觀點在哥白尼的文獻里也有所體現。他認為雖然面值基于金屬的價值,但是面值和內在價值應該被分開看待。接下來我會講這個問題。
03
牛頓建立的貨幣體系

牛頓也是一個有多重角色的人,他做過很多事情,貢獻非常全面。他晚年一直是英國皇家鑄幣局的局長,這個局長是一個終身的身份,一直做到他去世,雖然這個局長是學生給他介紹的一個福利,但是牛頓是做實事的,而不是簡單掛名。大家可能聽說過,牛頓最終奠定了英國金本位制度的萌芽。首先他利用煉金技術改善鑄幣的工藝,其次嚴打造假者,第三就是奠定金本位。

牛頓進入皇家鑄幣局時,面臨的狀況是銀幣權威的喪失。因為有很多私鑄貨幣就是增加了面值、減少成色,造成了民眾對于銀幣的不信任,銀幣越來越不受歡迎。而當時黃金被炒了起來,民眾大量拋售自己的銀幣買入黃金來保值,造成了整個市面上銀幣緊縮,黃金爆漲的狀態。
當時英國有兩派,一派認為:民眾既然不信任銀幣,政府就承認銀幣貶值的既定事實,增加面值,減少成色;另一派是牛頓的好朋友洛克,他認為政府不能作假,還是要堅持面值和銀的含量要相符。問題出在黃金被大家炒得過高,所以要平抑黃金的價格。
牛頓支持第二派的觀點。但最后牛頓認清大勢,認為黃金地位上升是很難阻擋的。但是他還是需要穩定金價。于是他設定英鎊,原來是按照白銀的含量來設定價值的英鎊價值,從牛頓開始和和黃金綁定。所以最后設立了一盎司黃金等于三英鎊十便士的標準。

哥白尼和牛頓在貨幣上面對的問題看上去好像不太一樣,但是實際上面對的是相同的問題:貨幣的市場價值和貨幣的金屬價值,也就是它的內在價值相割裂的問題。
我認為這一時期的人能夠發現貨幣價值的割裂這樣的問題,和整個的現代科學革命的大背景不是完全的巧合,二手還是整個的現代科學革命帶來思維方式的影響。
這個關鍵的、顛覆性的、新的思維方式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自然的數學化,或者符號化。

拿牛頓來舉例,牛頓力學標志著現代科學一個嶄新的科學體系的建立。牛頓力學的力就是一個新的數學化符號抽象的結果。我們說大力士,用力,壓力山大,壓力很大,這都是力。但問題是,牛頓力學的力是這個力嗎?
不是的,牛頓力學體系中的三定律構成一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它是一套數學化的一個體系,力在這個體系里頭自然有位置,它的位置就是F=MA。但這個F和這個大力士的力有什么關系呢?你發現其實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大家可以設想一下,我們把它替換掉,換成L,可不可以?可以。牛頓力學的F換成什么,牛頓力學的解釋,它的這個效力,科學上的預測力絲毫不受影響。
因此,現代科學的關鍵,就是符號主宰現實。原來古代人也用符號,但僅僅是對現實的抽象,是現實的一個代號、一個縮寫。但是現在的科學里,這個符號F=MA才是世界本質,要用F=MA來理解大力士的力氣有多大,來計算和衡量,而不是反過來,先理解了現實中的力是什么意思。

這個顛覆在貨幣體系中也有體現。原先貨幣體系下的鎊和稱量重量單位是一樣的,一英鎊其實就是一鎊重的銀子。那么它變成一個符號,這個符號逐漸的就和銀子脫離了關系,重新定義了這個符號的意義。
重新定義是在一個金融體系下,而不是一個稱量體系下重新定義的。這個符號的反客為主就是我們說的乾坤大挪移,這個顛覆的結果,原來符號是一個縮寫。當我們忘記了原義,用慣縮寫之后可能完全不在乎它的原意了。整個現代科學的基礎,現代數學就是發展在這樣一個縮寫符號的反客為主上面。

觀察科學史,我們發現希臘人不接受復數、不接受有理數,不接受虛數,為什么不接受?因為它沒有現實意義。你說你有一頭牛沒問題,如果你有負一頭牛什么意思?那不是瞎扯嘛。
但是中世紀商人就不一樣,商人他可以把這個東西作為縮寫來理解,負一也是不知道的,你說你有負一只牛什么意思?商人告訴你它可以是一個縮寫,它是什么縮寫呢?就是你欠債一頭牛,最后完整的還原出來,變成一個賬單。所以到今天我們見怪不怪了,我們今天的小學生都能搞明白負數。

可以發現,割裂之后,我們可以拋棄這個原義了。舉個例子,比方弄丟了巴黎米尺之后,你還能不能用米來衡量東西?巴黎米尺是當時巴黎造成的一根鉑銥合金尺,作為一個原點來計量,其他的米都用它來衡量。所以,長一米其實也是一個縮寫,就是它和巴黎米尺差不多長。但是巴黎米尺丟了,是不是一下整個的米制就崩潰了呢?不需要崩潰,因為尺子之間本身可以公用,所以大多數衡量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去援引巴黎米尺,只需要在尺子跟尺子之間去比較。
貨幣單位也是這樣,它有一個最初的原點——鎊重的銀子,但是貨幣和貨幣之間是可以互相衡量的,商品和商品之間是可以互相衡量的,那么商品和商品互相比較的這個過程當中,根本沒有那個最原始的衡量基準的參與。但是牛頓仍然覺得這個隱約的和基本的關聯還是需要去維系的,如果什么都是互相衡量,什么都是外在關系,那么怎樣說一個絕對的事情呢?

牛頓的保守就在于他還要把絕對的依托設定成一個絕對空間。那么牛頓物理學里是用上帝維系絕對空間的概念,來提供一個絕對的參照系。牛頓的貨幣政策里面還是需要由政府來鉚定一個絕對的參照物,但其實這個設定都是畫蛇添足的舉動。現代相對論其實就是打破了牛頓的空間觀。但是牛頓主義的貨幣觀還沒有完全打破,所以這就在于我們經常聽到的,比特幣僅僅是一堆符號,沒有背書怎么可能有價值呢?這就是牛頓主義貨幣觀的殘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