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似乎已經成為萬能鑰匙,每個行業都在推進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項目。那么在供應鏈中這一技術的應用前景如何呢?近期頻頻爆出的食品藥品公共事件中,已經有評論者提出,區塊鏈技術可以徹底解決其供應鏈溯源的問題。理論是豐滿的,現實中存在哪些應用的瓶頸?
本文編譯自麥肯錫公司的《數字麥肯錫》,文章從行業實際應用的角度審視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行業的實用價值和可能面臨的問題。
作者簡介:
Knut Alicke:麥肯錫斯圖加特辦事處的合伙人
Alan Davies:休斯頓辦事處的資深專家
Markus Leopoldseder:被派駐在維也納辦事處,執業知識總監
Alex Niemeyer:在邁阿密辦事處的高級合伙人

01
區塊鏈最大的障礙:誰來發放許可?
公司在供應鏈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之前,必須首先確定需要構建的區塊鏈類型。如此想來,比特幣是一個由不為人知或不受信任的各方組成的無需許可的區塊鏈。它位于公共域中,并使用協商一致的驗證協議在每個塊中建立信任。在這些區塊鏈中沒有中央數據庫或中心化的管制。
02
隱私的悖論
與比特幣恰恰相反,在大多數供應鏈中,各方是已知的、可信的。同時,供應鏈行業不太可能接受開放訪問,因為它的用戶不希望向未知的參與者披露價值鏈各點的細節,如需求、容量、訂單、價格、利潤率。這意味著大多數供應鏈區塊鏈將以許可制的區塊鏈運行,訪問將集中進行管理,并限制特定的群體訪問某些特定的數據字段。
理論上,這種方法允許對每個提議的區塊進行公共或私有驗證。然而,眾所周知的是當所有各方都是已知的時候,我們不太可能看到供應鏈行業對區塊的公開核查。例如,在航運領域,只有少數幾個已知的部門——包括運輸商、港口、海關、航運公司——負責對每個區塊進行驗證。當受信任方的數量很小時,對在公共領域中獨立驗證的一致性協議需求并不大。
03
一個在沒有區塊鏈時的優秀解決方案
在許多情況下,供應鏈中已經有數十億筆交易和數據在實時流轉。然而,由于系統并不完美,許多供應鏈都存在數據屏蔽、格式不佳、難以訪問、難以在大數據環境中可視化或分析的問題。即便如此,管理良好的中央數據庫,再加上供應鏈可視化和分析能力,在當今的規模上仍是可以實現的。
相比于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一些技術開發的難題,這些解決方案不會增加額外的技術負擔。因此我們認為,當擴展的供應鏈中的所有各方都是已知和可信的時候,可能不需要區塊鏈解決方案,因為可以依賴這些已知和可信的各方參與者來提供一個單一的、實時的真相版本。在這種情況下,集中式解決方案(如云門戶或分散的對等連接)就足夠了。
04
擁抱區塊鏈之前,考慮如下事實
研究表明,區塊鏈技術最終可能是某些類型供應鏈的良好解決方案,但尚不適合大規模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到目前為止,區塊鏈的試行尚未證明該技術對供應鏈部門的獨特價值
2、區塊鏈技術尚無法在大量不受信任的各方捕獲數據
3、提供完全透明或可追溯的數據鏈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而不僅僅是區塊鏈
4、開發和運行區塊鏈的成本尚不清楚,現在幾乎沒有標準
5、區塊鏈當前容量與供應鏈所需容量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
對于參與者未知或不被充分信任的供應鏈,區塊鏈技術可以提升信任度、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按照定義,這些供應鏈是多層次且涉及多方的,它們在需要更高級別可追溯性的監管環境中運行。
但是,對于擁有已知和可信賴的參與者的供應鏈,集中式數據庫方法通常已經綽綽有余。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這些供應鏈目前都遵循真正的端到端方法,事實上,其中許多供應鏈使用的是可追溯性有限的數據庫。 因此,許多這些供應鏈不需要區塊鏈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可以利用現有技術,這些技術更適合于他們自己或與合作伙伴的大批量交易。
現在估算供應鏈世界中區塊鏈技術的運營成本,并將其與其他技術進行比較還為時過早。毫無疑問,IT公司將隨時準備提供這些信息。
但是,價值主張必須明確。內部交易效率是多少?最終產品出現故障,召回和訴訟的潛在成本是多少? 消費者是否會為在整個供應鏈中提供透明度的產品支付更多費用? 在考慮用于供應鏈的區塊鏈時,這些類型的問題是應該被考慮的。
許多公司正在探索在臨近區域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好處,例如:引入智能合約,為采購訂單付款等。雖然我們向區塊鏈技術的力量和好前景致敬,但我們建議供應鏈行業應當衡量當前是否有其他更簡單,成本更低的替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