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個年薪的新聞不是真的,但它振奮了行業
關于年薪120個比特幣的熱點,這個需要再三澄清下,首先,這是市場部的一個營銷。剛好數字貨幣那時走到一個巔峰,任澤平千萬年薪入職地產公司,引起經濟學界的蜂擁傳播。我們市場部就模仿搞了個事件營銷。
其次,雖然不真實,但起到了號召圈外人投身區塊鏈行業的效果。 外界對我的認知,一直是個從傳統金融人轉入互聯網金融專家。當時很多人對于我投身數字貨幣很意外,因為那時行業政策風險很大,很多人對這個有顧慮。我的高調加入是一種姿態,或者是一種宣告——傳統金融人應該來投身到新金融行業,因為傳統金融在走下坡路,如果你不勇于挑戰自己,會被淘汰。
市場部的這個借勢營銷,當時的確很震動,當時一個比特幣接近1萬6千美金。也幸好不是真實的,否則我個人要虧死了,因為后來比特幣跌到六千美金,好多朋友聯系我說,你半年白做了,工資跌去三分之二。我說你反過來想,我工資是非比特幣,然后我把工資換成比特幣,現在每個月都在漲,不是一件好事嗎?
所以,這事兒真的是假的,而且用比特幣發工資,是承擔巨大風險的。比如稅怎么算。比如波動性大,每個月發的額度不一樣,員工也承受不了。還有很多法律問題,用數字貨幣做激勵是可以的,因為激勵是一次性的,不用確保未來怎么樣。
快速行動,入職半年完成5個點的布局
管理公司有一個原則叫“責權利平衡”。比如說你責任很大,但權力很小,推不動,那我只能消極怠工;如果你權力很大,責任很小,就會造成過于冒進;如果金錢回報很大,但責任不大,人家會覺得公司分配不公,老大偏心,內部會有一些問題。
火幣內部變化是非常快的,如果哪一環有缺失,馬上就會調整,李林在這方面是動作很迅速,基本達到公司的責權利平衡。我的崗位是首席戰略官,我們年初的戰略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全產業生態鏈化。現在多了一個公鏈,為未來做準備。
我覺得我是首席戰略官里面,最不像首席戰略官。因為李林的戰略非常清晰,大方向把握比我們所有人都準。當然,也許國際化落地,他可能不太詳細了解各地特點,但這些屬于戰術。火幣最大的首席戰略官,應該是他,我可以充當一個跟他對話的人。
開拓國際化市場,是我的部門的主要工作,進來時,公司只有兩個國家的設點,現在已經到了七個國家,全年我們要達到十個國家設點,速度非常快的。另外還配合一些其他的戰略合作,比如說跟360的合作,跟泰國正大集團合作,收購一些交易所。
我在高管會上說,可能我們是唯一沒有KPI的部門,而且也不賺錢,但我們有OKR,以目標為導向。比如說我們有建一個交易所的十個步驟:要前期調研,立項目,建團隊,招人,接上銀行,接上法幣,最后幣幣交易,拿到牌照,最后是法幣交易十個關鍵考核節點。
當下,我們有二十個國家需要選擇是否立項,選完以后要盡早拿,派什么人用什么資源,法務、財務怎么配合。建完以后交給運營團隊來做,戰略官是不合適做運營的,我也在學習運營這塊的經驗。
老板下命令你就去做,這不是首席戰略官
你問我李林性格很急,會不會有合作問題?不會的,我比李林大6歲,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已經見過很多不同的人,可以理性客觀看待這個世界了,而且搭檔性格互補挺好的。在這個行業,就需要他這樣的人做leader,一定要快,幣圈一天,人間一年嘛,你不能不快,不得不快。很多傳統金融人加入區塊鏈行業后,有點適應不了,那是因為他們對于這個行業沒有真正了解。
跟老板的合作也挺簡單的,他是創始人,所以他的觀點很重要,但戰略官如果一味討好老板,那這個戰略官就沒意義了,有時候我們是有不同觀點的,這是必須的,也是我的工作內容之一。
火幣短時間從200人,擴展到現在1100人,二十幾個部門直接跟李林匯報,比較像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的結構,這對老大的管理能力,時間,體力,精力是巨大的挑戰,這種的好處是效率會很高,傳達下來馬上做。
但壞處很明顯,第一,李林的時間會成為瓶頸,他的身體又剛剛恢復,創始人的身體是公司最大的資產,我們不能讓他太累。第二,跨部門配合很難,在這種情況下,難免CEO得到信息會有一些不一致。
作為首席戰略官,不能老板下命令你就去做,這不是首席戰略官,我們需要探討的過程,把觀點、想法說出來,來找一個平衡點。有時是他說服我們,有時是我們說服他。李林的心態非常開放,他不會獨斷專行。他會鼓勵員工跟他提出不同的意見,就事論事,拿數據說話,有錯大家就提出來,給大家很強的參與感,團隊有主動性的感覺。
否則,李林是創始人董事長,又是大股東還兼任CEO,如果他的決定沒人可以挑戰,那公司就過于單一了,沒有平衡,沒有多樣性。一家公司想要發展成為大公司,是需要有多樣性的,否則一個人的想法和能力總是有限。
這是事實,很多牛逼的企業,剛開始很牛逼,到最后沒發展下去,就是因為沒有調動團隊多樣性跟能動性,然后就達到了瓶頸,那就是CEO跟董事長的瓶頸。
和老板溝通很簡單,真的從他的角度去想問題
但李林認為需要這個人跟總部溝通,經常跟各部門溝通,否則,總部資源很難支持到他,所以,他更偏向于一定要會中文溝通,同時還能融入中國的企業文化,比如說加班,甚至在節假日犧牲個人時間等等,但這在西方國家有些難度。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經歷不同,立足點不同。觀點有不一致的地方很正常,都可以通過討論找到解決方案。
跟李林溝通很簡單,真的設身處地從他的角度想就行了,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去想想,很多不能溝通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同時你要讓對方知道你現在的處境和做決定的原因,所以你要把背景、原由、事件、大概做一個鋪墊要讓對方知道你的出發點,原由為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有什么建議,建議的利跟弊是什么?最后才讓他來做決定。
公司該趟的坑免不了,但做為首席戰略官要去預警和做好預防。公司的全球化肯定不是一時起意,這樣的決定是符合火幣定位的,只是真正去推動全球化的時候,發現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們作為一家西二旗互聯網基因強的公司,是很難想象全球化面對各個國家不同的監管環境。
后來我發現,公司該趟的坑,是很有必要趟的,但是作為首席戰略官,提前告知然后做好準備,做好預防,把這個坑的損失降到最小。然后讓大家去做,去嘗試試錯,爭取把試錯成本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