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自媒體 查看內容
    • 3382
    • 0
    • 分享到

    誰才是真正的比特幣?

    2018-8-8 22:11

    來源: KuangResearch

    創世篇


    北京時間2008年11月1日,一個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密碼學極客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奠定了比特幣的理論基礎。


    2009年1月中本聰挖出比特幣的創世區塊,獲得獎勵50枚比特幣,宣告比特幣正式誕生。


    2010年5月22日,美國程序員拉斯勒-豪涅茨(LaszloHanyecz)在論壇稱,要出手10000比特幣,要價50美元——但是沒有人買。有人表示,愿意25美元的比薩餅優惠券換這10000比特幣,拉斯勒答應了。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第一筆交易,這一天被比特幣界確定為比薩日。


    隨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比特幣,人們加入到比特幣的挖礦事業,比特幣的生態開始形成。


    自比特幣誕生之日起,就因為超前的理念和去中心化的特性被不斷批判和抨擊,加上各國銀行和政府等中心化機構的政策打壓,比特幣的價格一次次地從高點跌入谷底,然而又一次次地從絕望中崛起。截止2017年初,從第一筆交易之后的8年里,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100萬倍。


    擴容紛爭——皇子誕生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比特幣,交易數越來越多,比特幣網絡開始出現擁堵。1M大小的區塊大小和10分鐘的固定出塊時間,限制了比特幣的交易容量最多為每秒6.6筆交易。


    在17年時比特幣的交易通常要好幾天才能被確認,在當時平均每筆交易要支付的礦工費用達到幾十元,而網絡擁堵時礦工費高達數百元,如此高昂的礦工費用導致比特幣作為小額支付變得不切實際起來,例如買游戲、買域名、購買VPN和租用服務器等,這些場景下比特幣支付變得不再實用。


    早在15年時比特比社區就網絡擁堵就曾今發起了多個議案,提議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比特幣網絡日益突出的擁堵問題,在這一個過程中開發者、礦工還有社區其他人員產生了意見上的分歧。


    主要意見分歧表現如下:


    在此背景之下,礦工和開發者先后進行過兩次會談,于2016年在香港本達成共識,但是來香港參會的幾位Core核心開發者回去之后與其他人意見不一致,香港共識被迫中止。


    比特幣代碼維護團隊Core和代表礦工利益的另一個開發團隊各執一詞,都不肯讓步:


    Core團隊的觀點:

    1. 擴容區塊大小,需要進行硬分叉完成升級,而這樣有分裂比特幣的風險

    2. 如果移除區塊大小1M的限制,會導致以后的區塊越來越大,這樣導致普通電腦和用戶無法運行全節點,導致比特幣過于中心化

    3. 第二層網絡(閃電網絡)的方案是比中本聰提出的升級方案更先進的方案

    礦工的觀點:

    1. 永久限制區塊為1M大小,體現了Core團隊的獨裁,并且現在的網絡和帶寬完全有能力支撐更大的區塊

    2. 通過軟分叉升級隔離見證功能會對整個網絡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3. 更重要的是將日常交易放到了閃電網絡上面,只把大額交易放在主網上面,將大大降低礦工的交易手續費,這損害了礦工的利益。


    經過多年的紛爭,終于在17年5月23日來自全球21個國家56家知名區塊鏈初創公司共同簽署了紐約共識(隔離驗證+2M,該方案用于解決比特幣網絡擁堵的問題)。紐約共識獲得了全網83.28%的算力支持,以及一些大型交易所和錢包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紐約共識吸取香港共識的教訓,Core開發組被排除在外)。


    于是Core團隊宣布不管其他人同意與否,宣布將于8月1號強制推出隔離見證,該事件是UASF(user-activated soft fork),即比特幣的軟分叉。


    受此影響礦工聯合比特幣的其他開發者提出了UAHF(user-activated hard fork)的硬分叉方案。即在對比特幣原鏈上的所有數據備份后,該方案取消了隔離見證的升級和1MB區塊大小限制,采用動態區塊大小,最高限制到8MB。從此硬分叉產生了新的幣種,人們稱其為比特現金BCH。


    最終,在Core團隊和礦工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下,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比特幣發展路線:小區塊+隔離見證+閃電網絡和大區塊+硬分叉的發展路線,而前者對應BTC的發展路線,后者對應于BCH的發展路線。


    皇位爭奪戰


    BCH的背后支持者就是由吳忌寒創辦的比特大陸為首的大批礦池。可以說BCH這個幣種代表了廣大礦工的長遠利益。其中為首的比特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機制造商,壟斷超過70%的硬件,提供約50%的算力。


    它于2017年9月,獲得了來自紅杉資本、IDG資本等5000萬美元A輪融資,并于2018年07月完成B輪融資,估值約為120億美元。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BCH是有大批的礦工支持者和雄厚的資本在支撐著。


    算力爭奪戰


    在BCH網絡剛開始運行的時候,BCH的挖礦規則中采用緊急難度調整機制(EDA),即當BCH網絡出塊在12小時內少于6塊的時候,難度值就會下降20%。


    當難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挖BCH就會比挖BTC利潤高,此時就會有大量的礦工直接從BTC切換到BCH挖礦,當大量算力涌入BCH后,難度又會快速增加,挖BCH的利潤又會低于BTC。此時又會有大量的算力切換回BTC,來回交替繼而出現算力震蕩。


    經過一段時間的算力爭奪,BTC和BCH的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兩派支持者紛紛表達出各自的觀點,更有甚者公開表示要賣出某個幣種,然后全倉買入另一種。



    2017年11月10日,大批礦工切換到了BCH的網絡當中,導致BTC網絡算力驟減,網絡極為擁堵,于是造成了幣價連續地下跌。


    皇位爭奪戰


    2017年11月10日,BCH趁BTC虛弱之際,發動了皇位爭奪戰。而早在戰爭打響的前幾天,就在OK網上面出現了大幅度的換籌動作。戰爭發動之后,BCH從0.08btc的價格開始啟動,一路披荊斬棘,價格更是當天翻倍。


    第三天,更是在翻倍的基礎上又翻了一倍,仿佛要一鼓作氣,直接超過BTC的價格。當時整個市場都被BCH吸血,就連幣王BTC也被吸血三天。


    不過,BCH再強勢也強不過BTC,連續拉升3天不回調使得BCH成為了強弩之末,最終由于發力過猛而止步于0.52btc的價格。 



    隨后的一段時間內, BCH取代并超越BTC的流言滿天飛。而就在人們都在討論皇子篡位的話題的同時,一些人開始注意到了BCH的IFO的迅速造富效應。


    一時間,各種分叉幣頻頻出現,先是廖翔的BTG,然后是李笑來搞的SBTC,后續還有寶二爺的GOD等。各大分叉幣種都聲稱自己的分叉幣具有很大的技術優勢,其實可能大都為了割韭菜。



    由于分叉幣會為持有BTC的人按照比例分得糖果,因此,大家為了分糖果,開始瘋狂購買BTC,導致BTC價格穩步上漲。正是眾多分叉幣的出現,保護了幣王順利地重回寶座。



    在BTC的奮力抵抗和多個分叉幣的圍剿下,BCH終于因為寡不敵眾敗下陣來。


    在這場戰爭中,雖然BCH敗下陣來,但是卻向世人展現了其廣大的社區共識和強大的資本后盾,也因為這次爭奪戰,確立了BCH在市值前五中穩固的地位;而BTC經過這一戰,也徹底鞏固了幣王的地位,短期之內更是無人再敢向BTC發起挑戰。


    技術篇


    自BCH誕生之日起,BTC就和BCH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擴容發展道路。


    BTC的擴容方式是:1M小區塊+隔離見證+閃電網絡+軟分叉

    BCH的擴容方式是:8M大區塊+硬分叉



    對比BTC和BCH的技術發展路線,我們可以看到,最大的不同在于區塊大小的不同,即Core團隊始終不愿意升級區塊大小,而BCH團隊在不遺余力地試圖通過增加區塊大小來擴大網絡的容量。


    同時,由于BTC沒有增加區塊的大小,那么Core團隊就不得不通過Segwit和閃電網絡的方式來緩解網絡擁堵問題,而BCH則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OP-return操作碼以及新增智能合約等功能上面。


    BTC就是比特幣中的“保守派”,他們認同比特幣就是比特幣、且只有唯一比特幣(BTC)的理念,他們認為如此重要的貨幣應該循序漸進,慢慢完善,而不能“用力過猛”。


    BCH可以算是比特幣中的“革新派”,他們認同比特幣通過提升區塊大小,認同有更多的項目能夠落實,應該運用最新的技術在比特幣上,但是他們的激進也讓他們受到非議,說他們是逐利的礦工,他們就如同歷史上的革新派一般,充滿激情但又太過激進。


    不管是“革新派”還是“保守派”,二者雖然理念差異不同,但是對于虛擬貨幣的發展都是看好的。老一輩的BTC開始完善自身,自立門戶的BCH也開始新的征程,他們都希望在未來區塊鏈市場繼續發光發熱!


    總結


    BTC是數字貨幣的開山鼻祖,它的創立拉開了區塊鏈時代的序幕。BCH是通過硬分叉比特幣而產生,它是為了解決當時擴容比特幣出現的開發者和礦工的爭端而出現的。


    在眾多分叉幣中,BCH是獲得共識最多,社區基礎最好的。但是,自BCH誕生以來,就一直因為其算力不透明和過于中心化而被指是礦霸幣獨裁幣。雖然,BCH坐擁比特大陸的大資本靠山,并曾試圖挑戰BTC的王位,但是終因寡不敵眾而落敗。


    拋開兩者恩怨談,我們通過 BTC 和 BCH 的技術發展方向可以看出,他們對增加比特幣可延展性、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費用以及實現點對點小額即時支付的愿景還是一致的,只是他們所選擇的方式不同罷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不斷演化,“比特幣”早已不能再單純的用來形容某一種數字貨幣,而中本聰最初的思想也不能完全設定比特幣未來技術的發展軌跡。它們都已經在數字貨幣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變成了一種更加系統和抽象的概念。


    誰是真正的比特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比特幣開啟了數字貨幣的新紀元,而數字貨幣的技術,終將要繼續向前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