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要達到普遍應用,我們認為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判斷至少還需要三到五年的根據:
共同標準至關重要
目前,制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共同標準和清晰的法規監管。但鑒于該領域的需求和共識如此強烈,這些問題的解決已經提上日程。如果有單一的主導者或是政府機構能授予其法律地位,那這個標準的建立就相對簡單。
例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法規承認區塊鏈作為土地登記的合法紀錄。
而當這個合作并非單一主導,而必須有多個參與者時,標準的制定就越發復雜,但也更加必要。我們看到,一些行業聯盟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匯集了全球70多家銀行的R3區塊鏈聯盟將合作開發金融級的區塊鏈開源平臺Corda。類似這樣的平臺有助于建立區塊鏈急需的通用標準。
全球來看,各國的監管機構立場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選擇參與其中而非完全對立。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ICO視為證券,此舉被視為ICO進入主流且納入監管。
2017年,澳大利亞標準局代表國際標準協會牽頭制定了區塊鏈優先路徑圖并將幫助建立共同術語作為關鍵的第一步。目前來看,各國政府大多采取技術中立的監管態度——對于區塊鏈等特定技術持既不推動、也不禁止的中立態度。
技術仍需改進
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不成熟也是當前制約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認為受制于能量消耗和交易速度,區塊鏈難以規模化,這其實是把區塊鏈和比特幣混淆所產生的誤解。事實上,技術上可以通過不同的設計和配置來達成特定的商業訴求,比如通過配置“塊”的大小來決定速度,通過配置共識協議來確定其安全性,調節公證人數來配置存儲等等。
以區塊鏈在愛沙尼亞醫療領域的應用為例,目前這些健康數據并沒有存儲在區塊鏈上,而是在“脫鏈”數據庫中,區塊鏈技術僅用于識別、連接和監控這些健康紀錄,以及管理這些紀錄的訪問和修改權限。這些妥協意味著區塊鏈在目前這個階段相較于傳統數據庫可能并沒有優勢,但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限制正在減少。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也增加了替換成本,尤其是考慮到需要替換整個系統,成本將相當可觀。對于企業和組織來說,必須尋找值得信賴的企業級解決方案,因為只有當舊系統完全被替代,大部分降低成本的收益才得以實現。目前,很少有創業公司具備足夠的可信度和技術穩定性來為政府和行業做大規模部署。主流科技巨頭都有強烈意愿來滿足市場在這個領域的需求,并選擇和云存儲類似的發展模式,通過區塊鏈即服務(BaaS)產品來實現。
資產必須可數字化
資產類型和天然屬性決定了其通過區塊鏈來改進紀錄或交易的可行性,以及是否需要集成其他技術來實現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里的關鍵在于資產的可數字化程度和潛力。例如,股票本身就是通過數字化記錄和交易的,這種在區塊鏈系統中非常容易實現端到端的管理,或是通過API接入現有系統。
而對于那些本身非數字化的物理產品,如果想連接并固定到區塊鏈上,就需要借助物聯網或是生物識別技術。這種類型的鏈接可能暴露區塊鏈賬簿的安全性漏洞。因為雖然區塊鏈的紀錄具有不可改變的特性,但是物質本身或是傳感器有被篡改的可能。例如,我們要通過區塊鏈來追溯牛奶、谷物等的存儲,就需要借助射頻識別這樣的標記系統,這么做可以提高安全保障,但仍然無法做到100%保證。
亟待解決的“競爭合作”悖論
生態屬性是區塊鏈能否大規模應用的第四個關鍵因素,因為它定義了一個應用是否可行的臨界量。區塊鏈的主要優勢在于網絡效應,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潛在優勢激增;但同時,其協作也更趨復雜。舉例來說,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數字媒體領域的牌照、許可使用費支付等問題,就需要在大量數字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海量的協調。
天然的競爭者之間必須一起合作,這種競爭合作悖論正在被解決,但已經被證明是區塊鏈應用規模化的最大阻礙。問題不在于識別網絡,甚至不是最初的認同,而是在于對系統、數據、投資等監管決策的產生和管理達成共識。要克服這個問題常常需要贊助商(如監管機構或行業機構)來起帶頭作用。此外,必須確保對參與者的戰略激勵是一致的,這在高度分散的市場中很難做到。在某一些行業應用可行需要的合作門檻遠低于另一些行業,而在某些行業里,甚至需要建立跨行業的網絡才能產生實際收益。
企業應該采用何種戰略路徑?
基于我們的調研和由此建立的認知,我們將采用以下結構化的方法來回答這個關于區塊鏈商業戰略的經典問題。
在哪條賽道上競爭:關注具體而有潛力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領域充斥著海量應用,企業在面臨選擇要去抓住具體哪個機會時往往無所適從。事實上,可以采取一種務實而懷疑的態度,結構化地縮小選擇范圍。第一步是判斷這個應用場景是否有巨大的、可獲得的實際價值。只有客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出發,才能避開所謂的開發者陷阱,真正發揮區塊鏈解決消費者摩擦的作用。
先找到真正的剛需痛點,才能從可行性、局限性的層面對區塊鏈解決方案的潛在商業價值做精確分析。而更進一步,需要結合行業概況、公司的專業能力等來做決策。公司必須對各環節上的細微差別有所了解,才能確定投身方向才能獲得可靠的投資回報。而如果一個應用根本不滿足可行性和投資回報的最低要求,那么公司根本不用考慮后面一部要采取哪種區塊鏈策略。
如何競爭:根據自身市場定位來優化區塊鏈戰略
一旦公司找到了一個有潛力的應用場景,那進入第二步,根據目標市場的定位來制定競爭策略。我們之前對于可行性的討論,大多局限于企業自身可以影響的范圍,即使是技術和資產限制也可以通過一些權衡和調整來形成一個可行的方案。但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公司在區塊鏈方面的戰略將受兩個最重要的市場因素決定,而這兩點恰恰是公司本身很難通過主觀努力改變的:
一、市場支配地位——企業對于該場景中主要參與者的影響能力
二、標準化和監管壁壘——該場景對于監管許可和協調標準的需求程度
這兩個因素對于確定公司的最佳戰略路徑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實現協作的必要條件。區塊鏈的價值在于網絡效應與協作,所以需要各方共同遵守一個標準才能夠實現價值——多個單一的區塊鏈與傳統數據庫相比并沒有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終將出現市場公認的標準,而對非主導標準的投資則將完全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