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人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挖礦,人們的行為將和Token掛鉤,比如你瀏覽頭條,看抖音,都可以給你帶來Token。”

“我感覺這里有一個誤區,因為大家主觀意識里就把區塊鏈看做一個技術,所以出現區塊鏈+。但這種思維方式首先把區塊鏈看做一個IT技術,然后人們開始為我所用。我認為它并不只是一個技術,區塊鏈是自我發展的一個東西,就像一個孩子慢慢長大,雖然父母把它養大,但實際上它是自身發展的結果。”孔華威面對鏡頭,向火星財經娓娓道來人們對區塊鏈+的誤區從何而來。
孔華威,高級工程師,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長,起點資本合伙人,區塊鏈底層邏輯梳理者。曾任張江科投首席科學家、曙光信息產業集團VP等,專注超級計算和網格計算技術,以及區域創新生態研究,是科技部火炬創業導師,2013年底關注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著有“數字貨幣的崎嶇演進”,并早期參與投資多個區塊鏈項目。

在火星特訓營首堂課程中,作為首期輪值校長的孔華威做了主題為“區塊鏈的三層邏輯與落地場景”的分享。課程間歇,火星財經獨家采訪了孔華威。孔華威表示未來人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挖礦,人們的行為將和Token掛鉤,比如你瀏覽頭條,看抖音,都可以給你帶來Token,瀏覽文章可以獲得Token獎勵的,邊瀏覽邊掙錢,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慢慢移到Token的應用中去。人們的各種行為會獲得各種各樣的礦,最后由交易所幫人們整合這些Token。
孔華威還表示區塊鏈生態體系構建的邏輯很簡單,公鏈+DApp就是基本邏輯,每個DApp和公鏈形成完全以Token為核心的生態,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從現象看就是交易對。在這個生態里面,公鏈處于一個絕對壟斷的地位,就像蜂王一樣,而這些DApp則扮演工蜂的角色。
以下根據采訪內容整理:
火星財經:您之前的演講中提到區塊鏈現在火熱的原因是商業邏輯和生活邏輯的驅動,技術邏輯才是區塊鏈的根本,那您是否認可前段時間央視倡導的“無幣區塊鏈”的說法?
孔華威:我是明確不贊同的,用邏輯來講,區塊鏈就是對已有的幾個技術,P2P技術,公鑰和私鑰技術,區塊鏈用經濟激勵的方式將這些技術串在了一起,如果沒有Token,就不可能出現像比特幣等非常好的區塊鏈應用。所以利用Token的激勵機制是整個區塊鏈項目的核心,如果沒有Token,也不可能產生一個自發的,自制的,自組織的區塊鏈項目,它不需要人管理就可以運營,這就叫做永動機的方式。所以首先我將區塊鏈項目定義為永動機,而永動機必須要有燃料,燃料就是Token,如果沒有Token就沒有燃料,那么區塊鏈就只是一個發動機,單純的一個發動機是沒有意義的。
火星財經:您認為區塊鏈與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關系是怎樣的?他們可以協同工作嗎?(他們是如何關聯的?如何相互協作落實場景應用?)
孔華威:這個關聯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認為技術邏輯影響商業邏輯,從而真正影響人們的生活邏輯。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智能機器人,就像阿爾法狗,因為AI 通過大數據樣本和計算能力的疊加而讓它們變聰明。而物聯網又是大數據的核心,然后整個計算模式都是通過云計算得來的,所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顯然是一個循環。
但是智能機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網絡特征,機器要產生協作,機器協作的方式就是區塊鏈。就像人一樣,嬰兒慢慢長大的過程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但是首先它是社會人,必須和社會建立聯系,它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對應剛才所講的,智能機器沒實現智能的時候,它不需要形成一個自組織的網絡;而當它變得智能的時候,需要一個它們覺得可以互相聯系的網絡,這就是區塊鏈。
悲觀一點來講,人和區塊鏈是沒有關系的,機器之間要建立一個它們之間的網絡,它們自己的生存環境,這是7*24小時的,不能被人關掉的,這些特征讓你覺得很詭異,但是如果站在它的角度想,很正常,“我不能讓你關掉“,就像我們人類的社交關系,不希望機器幫我們關掉。
火星財經:現在出現了很多區塊鏈+,比如區塊鏈+教育,區塊鏈+農業等等,您能簡單概述一下區塊鏈有哪些落地場景嗎?您本人更看好哪類落地場景應用,認為區塊鏈技術會最先落地哪些場景?為什么?
孔華威:我感覺這里有一個誤區,因為大家主觀意識里就把區塊鏈看做一個技術,這才出現“區塊鏈+”。以前有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這是中國IT行業發展中出現的一個特色的名詞組合方式,也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但這種思維方式首先把區塊鏈看做一個IT技術,然后人們開始為我所用。我認為它并不只是一個技術,區塊鏈是自我發展的一個東西,就像一個孩子慢慢長大,雖然父母把它養大,但實際上它是自身發展的結果。但你不能說因為我是爸爸或者媽媽,就說孩子是一個工具,這是不對的,這是第一點。
在這一點之下,就不能說用區塊鏈技術改造原來已有的農業、教育和金融體制。比如說區塊鏈+教育,它永遠開著一個永不關門的學校,然后我進去學習,從而得到真正的Token,Token積滿了之后,我就可以畢業。這是一個永不關門的自我演進的學校,這個學校通過測試知道我是誰,我應該學什么,它會告訴我,因為它比我厲害,這叫區塊鏈+教育。劍橋大學已經有人開始用區塊鏈構建教育體系,而人是嵌進去的,而不是在原來學校的基礎之上改造一下。
區塊鏈+教育應該是自我生產和自我發展的,然后人嵌進去掙各自的公分,這個公分由區塊鏈給我們結算,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它跟我們現在所有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方式不一樣,人是天生被嵌在里面的。我們以后就不要背唐詩宋詞,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推理,如何運用邏輯,如何塑造我們的想象力,這才是未來學校重點培育學生的方向。背唐詩宋詞的年代將要被區塊鏈+教育顛覆,所以單純的區塊鏈+教育是把學生的成績和學歷證書等放到區塊鏈上,這樣做沒有太多的意義。
區塊鏈本身也是自金融,整個結算中全部都用Token來結算,整個開票體系就用完全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來進行,而不是把開的發票掃描到區塊鏈上去,這個不叫區塊鏈+。整個物流上能夠產生可信的加密數據的掃描槍來解決,解決完以后可能就直接結算掉了,而不需要通過銀行進行,這個才叫真正的區塊鏈+,而不是簡單的把區塊鏈和某個行業綁在一起,所以我認為區塊鏈+不是隨便就可以加進去的。
火星財經:那您認為區塊鏈自我發展的過程中,那個領域前景最大?
孔華威:我認為兩個領域,第一個就是物聯網,因為物聯網的發展將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坐的沙發,穿的鞋子可能都是智能的,因為它們可以聯網。Online設備都會天然的接到互聯網上,同時它們也都在區塊鏈領域服務。家用的開關一般都會至少用八到十年,但是如果是公司里的開關的話,一個公司八到十年可能會倒閉,那這時候的驅動該怎么辦?這個時候就沒有驅動了,所以公司必須把所有的設備和開源都建立在區塊鏈上,隨著時間不斷推進,人們發現這個設備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驅動的,這個驅動本身是由社區運營的,就像比特幣,九年來人們沒有找到中本聰本人,但是比特幣依舊可以以為人們所用,我們大家也就可以跟進,而且代碼也一直在演進。
區塊鏈將來也可以應用到汽車上,比如說,今天你去上班,汽車自己就可以判斷出一條最快最便捷的道路,不需要詢問司機的意見,因為只有這樣走,它才會得到最大的公分,也就是Token,它是按照Token最大化的邏輯走的,人的參與反而會打亂它。人們要做的只是選擇什么樣的車出行而已,如果選擇一輛比較聰明的車,那么相應的人們需要支付的Token也就更貴一些,這也是區塊鏈+物聯網在未來的應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很多onchain的應用。
另一大應用就是money,金融系統將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就現在的炒幣用戶而言,稍微活躍一點的錢包里面至少有十幾種幣,再活躍點的錢包里可能有一百種幣,這時候你就會亂掉了,搞不清楚哪個是法幣。如果有一天你在水果店想要買一個西瓜,這個時候你就不知道要付哪種幣。在法幣世界非常簡單,在中國你就付人民幣,在美國你就付美元。但是如果水果店老板要收數字貨幣的話,那這個時候你就亂了,100多種幣而且漲跌都不一樣,未來法幣肯定是不存在的,肯定都是數字貨幣,未來數字貨幣在人們心中的認知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只知道它可以用來支付,把錢付了就行。
至于付哪個幣,買家肯定想付最近漲的不太好的幣,然而賣家是希望收近期會漲的幣,這時候買家和賣家就形成了一個交易所,而且是跨幣交易所,支付的過程只是一個交易的過程,交易完之后,你不知道自己付了哪個幣,他也不知道自己收了什么幣,因為這個過程都是靠人工智能來解決的。
火星財經:那么這么多種幣,人們未來在交易過程中是否會產生混亂呢?
孔華威:所以說了,不是人們在交易中,是機器在交易中。用戶手中的錢包實際上是一個機器人,是機器人之間在結算,它們倆結算完之后交易就結束了,是兩者之間的風險承受系數之間的碰撞,否則人們自己算半天也算不明白的。
今年年底,估計很多人手里至少有五十種幣,所以你沒法決定應該賣掉哪個幣支付哪個幣,到明年,你會發現大家已經對法幣已經沒感覺了,只知道錢包里有數字貨幣就可以暢通無阻,錢跟行為是掛鉤的。只要知道區塊鏈是獎勵好人懲罰壞人的,只要你的行為是正常的,區塊鏈就會獎勵給你幣,這時候人們就不會對錢產生一個明確的概念,算計著自己的銀行賬戶里還有多少錢,這時候錢就可以叫做streammoney(我自己提議的)。錢就像流水和空氣一樣,人們的行為將和Token掛鉤,比如你瀏覽頭條,看抖音,都可以給你帶來Token,也都可以用token來支付,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慢慢移到Token的應用中去。
現在在很多應用上瀏覽文章是可以獲得Token獎勵的,邊瀏覽邊掙錢。現在也有很多瀏覽器,只要你在上面搜索就可以獲得獎勵,只要你產生行為就可以獲得Token,所以人們未來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挖礦。人們的各種行為會獲得各種各樣的礦,最后是由交易所在幫人們整合。所以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是非常激進的,因為它自身就是一個自金融體系。
火星財經:那我很好奇您剛剛暢想的這個藍圖在未來多久會實現呢?
孔華威:可以從互聯網的案例去考慮,互聯網用了大概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發展起來,移動互聯網用了五到十年,我覺得區塊鏈最多也就是五到十年,明年將會有一幫激進的人已經開始這樣生活了。今年年底會有很多旅行社開始踐行Token經濟,你可以留心一下,人們日常出行拿到最多的積分是來自航空公司的,所以可以大膽地想象一下,未來可能某個大型的航空公司可以實現Token化,乘坐飛機完全可以用Token來支付。
未來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實現Token化,其中出行領域Token化的速度將會更快,滴滴和OFO本身就可以,除了國家的火車和地鐵以外,別的出行方式很快都可以實現Token化。至于“住”,用戶本來買的就是使用權,使用權是流動的,與所有權分開,這一步已經實現了,那么為什么不把它們Token化呢?用這個邏輯去考慮航空公司也是一樣的,乘客只是租用了從這個地點到另外一個地點的使用權而已,完全可以Token化。航空公司目前還沒人做Token化這一塊,但我覺得旅店肯定很快會有人涉足這一塊的,像攜程,去哪兒等互聯網經濟型連鎖酒店完全可以這么做。所以出國旅行帶著錢包就可以了,因為總換各種法幣會很麻煩。
火星財經:您是技術出身,現在進入創投圈做VC,您能簡單說一下在看項目做投資的時候,您本人在看區塊鏈項目的時候更看重項目的哪些要素呢?例如底層技術開發,項目的商業價值等等?
孔華威:首先我覺得底層技術沒太多差別,第二看團隊,從團隊來講的話,我覺得技術很重要,看他們對什么是公鏈和公鏈里面的幾個趨勢的認識是怎樣的,團隊對這些問題要有非常好的認識。過了技術這個門檻,接下來還有一個門檻就是設計Token經濟的那個人是否特別,這個人非常重要,要和做技術的人結合地特別好。比如在Token的產生和消費過程中如何用POXX等方式讓壞人無法作弊,這個過程是要技術支撐的。Token經濟的設計機制如何軟件化或者硬件化,這兩個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個特別能演講的CEO,他能全球旅行進行演講。如果滿分10分的話,三人所占比重依次為4分,4分和2分。其他因素就比較簡單,跟傳統VC差不多,只是權重不太一樣。
火星財經:您一直比較關注IPFS,國內IPFS社區有專家認為區塊鏈應用真正能夠成熟并爆發的前提是有個穩固的基礎存儲設施,真正意義完整的DAPP是建立在IPFS、Filecoin落地的基礎之上的,對此您怎么看?
孔華威:IPFS 和Filecoin是完全可以分開的,Filecoin到現在還沒有完整地發布出來。IPFS作為一個協議,現在基本上可以應用,只不過現在因為它的激勵機制做的不夠好,現在大家都還沒開始大量地采購各種各樣的IPFS礦機和IPFS部署等。它的網絡比較慢,尤其在中國,你可能會發現50兆的一個文件下載到48兆的時候就卡住了。
但是這并不影響這個分布式存儲文件系統的應用。以太坊,EOS等很多側鏈技術都把自己DApp的存儲放到IPFS上來架構,激勵機制結合到自己的Token激勵機制把它變成了變種的Filecoin,Filecoin激勵大家建立一個全球的存儲網絡,所以存儲是必須的。將來各種應用里面都包含一堆數據,像百度新浪幾百t的數據,必須要有存儲的落腳點,不可能把所有的數據存在一個節點上,IPFS就采取這種分布式存儲的模式來解決海量數據存儲的難題,這種模式是不錯的。
但是我覺得存儲的挑戰在于目前沒有一個百分之百靠譜的的呈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算法,A把自己的存儲分給B用,那么A能得到多少Token,這個計量的事還沒有完全搞明白,也不能完全解決造假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是現在很多算法依然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還有一個難度是帶寬,網絡是另外一個值得挑戰的地方。因為現在的網絡基本上都是中心化的,我們現在上網都是通過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所以中國的網絡是依托于這幾個大公司的光纖的,只要光纖一斷,網絡就沒有了,而區塊鏈的核心是網絡。盡管P2P網絡魯棒性很好,死了一個沒事,但是如果大規模的死掉,就意味著要分叉了,整個P2P的性能也就降低了。目前沒有很好的方法來實現去中心化的P2P網絡,擴大帶寬還需要依賴于我們現有的這些中心化的運營商。
火星財經:有人說IPFS項目未來是比特幣市值的N倍,是2018年最值得期待的項目,錯過比特幣挖礦不能再錯過IPFS挖礦,但也人唱衰Filecoin,認為它缺乏生態激勵來 保證IPFS節點的運行,DWeb難以實現,您是怎么看待這個項目的?
孔華威:我把它看作為一個DApp,我不想談論它本身的技術缺陷,因為它是需要一個演進過程的,但至少它讓我們看到前面那些以太坊和比特幣競爭方式是挺基礎的,但是中間層的競爭可能沒那么牢固。可能幣安和OK都很厲害,但你會發現,可能突然冒出一個新興的交易所就可以把他們顛覆掉,這一類的競爭態勢很好玩,說明他們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的比特幣和以太坊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熟了,POW,POS和DPOS這些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區塊鏈的地產業已經穩定了,但是房產業好像還沒開始穩定,大家還不知道交易所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大家還是用以前的觀點看待現在的數字貨幣交易所。
但是交易所還可以有別的形態和模式,FCoin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交易所的概念,所以這一層中間層鏈的競爭說不定還有巨大的機會。FCoin定義了一個新的交易所的模式,它也可以啟示人們思考交易所到底該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公鏈不內生一個交易所?為什么每個DApp不可以有一個自己的交易所?所以FCoin的出現刷新了人們的認知,不要以原來的交易所去定義交易所,不要以原來的期貨去定義期貨。
火星財經:目前各大交易所都已開始布局各自的生態體系,您認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區塊鏈生態體系該如何構建?
孔華威:區塊鏈生態體系構建的邏輯很簡單,公鏈+DApp就是基本邏輯,從現象看就是交易對。比如說我在以太坊上面搭建了很多DApp,那么這些DApp都是以太坊的小兄弟。
我覺得將來各個公鏈都有自己的交易所,這種生態要比現在的小米生態更嚴格,因為DApp是在公鏈上運行的,以太坊的交易速度直接影響幣的流通值。同一個DApp可以在以太坊和EOS上同時存在,就像安卓和iOS一樣。每個公鏈相當于一個超級系統,可能未來至少會有五到六個超級系統,或者更多。但我覺得將來會死一批公鏈,不會出現太多的公鏈,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正確性還有待確認。
有了公鏈之后,接下來有一批DApp在公鏈上應用,每個DApp和公鏈形成完全以Token為核心的生態,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假設以太坊的錢包里有500萬,那么以太坊上的DApp的錢包肯定不足500萬,因為DApp是在以太坊的錢包里玩的,就算多出500萬,多出的部分也都會流進以太坊錢包里,以太坊的規模就會越來越大。這跟我們現在很多傳統的互聯網公司不一樣,比如在今日頭條的生態里面,很多項目要長得比今日頭條的本體要大,但是在區塊鏈的生態里面,這個很難做到。在區塊鏈里面,公鏈處于一個絕對壟斷的地位,就像蜂王一樣,而這些DApp則扮演工蜂的角色。
火星財經:火幣,幣安都開發了自己的公鏈,業內人士猜測公鏈和交易所有望成為“獨角獸”風口,您認為下一次獨角獸風口在哪?
孔華威:我認為到明年年底肯定是這樣的,但我估計今年年底大的DApp將會出現。我們可以把交易所作為一個公鏈看,因為計算資源的公鏈,比如說計算,存儲,帶寬,IPFS,就連內存都炒起來了,這里面會產生以硬件資源為核心的產業,像地產業一樣。接著上面一層就是數據庫級別的,包括交易所基礎應用級別的中間層鏈,也叫中間間鏈。交易所就相當于中間間鏈,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層鏈,它提供了數字資產的上鏈方式。比如把所有的設備接到物聯網上,我該怎么給你標價格,這可能是一個大的公鏈,還有廣告,文檔和視頻發布的公鏈,社交 公鏈和電商公鏈,這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然后再往上就是DApp的應用。從價值方面看,我覺得是三方面都會出來獨角獸。
? 作者:張雪,本文為火星財經原創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