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日前提交了一份專利申請,內容是
區塊鏈技術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作用。
該專利于4月提交,本周五正式公布。三名清華大學教師開發了一種系統概念,使用
區塊鏈技術將文化遺產的數字特征進行存儲和共享。
包括博士后研究員譚佳佳和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盧曉布在內的三位發明家在文件中解釋說,該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包含一個3D計算模型,該模型可以掃描文物,提供數字化信息。第二部分中,系統使用名叫哈希化的加密過程,自動將每個對象的數據存儲在專用區塊鏈上。
申請人表示,通過加入其他文化遺產持有者(如博物館)作為參與節點,區塊鏈平臺最終可以發展成
聯盟。聯盟中的每一方都將獲得文化遺產數據的共享分類帳,并能夠使用檔案對數據進行更新。
最重要的是,當對私有區塊鏈進行更新,系統會為整個共享分類帳生成一個哈希值,這將進一步增強公共區塊鏈的可見性。
該團隊在專利申請中寫道:
“基于區塊鏈的獨特信息交換技術,每個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數字識別以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在各方之間轉移,從而擴大其經濟和社會價值。”
雖然該文件并未透露開發私人區塊鏈的確切細節,但發明人指出,實驗的早期階段一直使用騰訊信托區塊鏈平臺進行,該平臺是互聯網巨頭騰訊于去年4月宣布的產品。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