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公鏈之爭和節點競選霸占了2018年區塊鏈行業的半壁江山,那么,上萬家數字幣交易所的混戰,則燒紅了余下的半壁。混戰場上狼煙四起,新一輪廝殺在即。哀鴻之下,“另類黑馬”KuCoin悄然進入大眾視線。
大陸的幣圈用戶可能很少知道,在眼下的這些明星交易所大熱之前,KuCoin已經靠首發幾大潛力幣沖進了交易所頭部,在海外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用戶,比較知名的區塊鏈項目代幣如DENT、RPX、LOOM,從這些潛力幣在之后其他交易所的上漲表現,已經能聞到一些風投的味道了。
清流擔當:走上VC之路的交易所
區塊鏈可以說是這兩年突然爆紅的一塊新興領域,沒有之一。這個行業看上去似乎沒有門檻,各種項目一夜之間全都披上區塊鏈的外衣游走在各大會議和交易所,各家代幣爭先恐后為吸粉瘋抬幣價,數字幣交易所也隨之受到熱捧。
鏈塔智庫近期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截至5月初,全球數字貨幣種類共1500余種,市場單日總市值約25000億元人民幣,單日成交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全球數字貨幣交易者已超過3000萬人。一個月之后,行情走瀑布,這些數字卻依然抬頭,熱度不減。
項目扎堆,質量參差,空氣幣、山寨幣魚目混珠,很多頭部交易所在上幣時也變得小心起來,只敢上一些市場認可的主流幣,對于早鳥項目頭疼至極。來看看30日的破發率,主流交易所平均破發率都在50%~80%徘徊。
其實,不只是幣圈,港股市場平均七成的破發率也讓敲鐘人和投資者心慌慌,小米港股上市首日開盤破發,估值的力量到底還是敵不過市場預期。這也再次證明,市場才是檢驗真正價值的試金石。
相比較,KuCoin破發率為47.37%,已經大幅低于第一梯隊的交易所。真要說他們有什么殺手锏,大概就是他們從一開始就偏好價值投資,以定位和培養優質項目,發掘早期潛力幣為導向,為投資者價值投資負責,做只有專業投資人才會為合格投資者負責的事。這么看來,KuCoin已經在走一條交易所界的VC之路了。
資料上顯示,KuCoin是PhoenixFin旗下做線上加密數字貨幣交易的世界級區塊鏈資產交易平臺,總部base在新加坡,去年8月就已經上線投入運營。筆者還了解到,KuCoin的初創團隊早在2011年就已經深入區塊鏈領域,2013年完成了平臺的技術架構,是主流數字幣交易所里最早的一波。
既然走VC路線,KuCoin在篩選和上幣風格上就已經與其他交易所有了本質的區別。多年的技術和行業沉淀,他們已經具備了挖掘“別人看不透、別人不敢上”這類潛在優質項目的實力和魄力了。
先人一步,才能離價值更近。KuCoin關注焦點開始放在能夠改變和領跑行業的項目上,更多地從項目源頭和未來預期上把控。比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可能、垂直場景結合下的生態發展趨勢、社區用戶的增長空間、項目初創團隊的務實靠譜、項目可持續運營和發展能力、未來的盈利空間等都是衡量一個項目優質與否的關鍵指標。
我們就以在KuCoin首發的全球知名區塊鏈項目DENT為例。DENT的目標是要搭建交易移動數據的全球生態系統,通過區塊鏈技術變革全球電信業,代幣用于提供端到端移動數據交換,未來很有可能成為移動數據的全球貨幣。近日,DENT在推特上也剛剛宣布,目前DENT已經在墨西哥Google Play商店的趨勢圖中擊敗Google Drive,谷歌驅動器已經有超過1億次下載。
可以看出,KuCoin不是在賭一個區塊鏈項目,而是真正預見到項目可見的趨勢未來和價值空間。
VC思維,讓大部分嘩眾取寵的空氣項目很難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
優質項目才具備投資價值。放眼現在的瀑布行情,還能夠保持幣價相對堅挺的大多數都是市場預期的項目。KuCoin在上幣前多做了一個風投的動作,交易所上幣后,就能為投資者降低很大的選擇風險和機會成本,不管是對項目方還是投資者都是喜大普奔的好事。
KuCoin骨子里的這種風投氣質儼然就是交易所里的清流擔當。
有意思的是,清流扛把子引發了交易所的另類現象。很多主流交易所對很多“看不清、摸不透”的項目選擇了一種清奇的上幣策略——跟隨上幣。
就筆者近幾個月的觀察發現,只要是在KuCoin上有優秀表現的幣種,其他主流交易所也會跟風而上,并且在交易市場上有不俗的表現。
比如之前我們提到的DENT,繼KuCoin之后登陸幣安首日盤中最高漲幅超過200%,交易量也隨著突破上漲。
不得不說,流動性的刺激讓平臺真真實實的有了漂亮數據。30日UV數據排行顯示,KuCoin始終保持在全球前五。更重要的是,KuCoin讓他們的平臺用戶成為二級市場上的最大受益者。這也是投資者長久信賴和愿意跟隨KuCoin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人眼里,KuCoin已經成為幣圈投資者價值投資的風向標。
鼓勵金了解一下:KuCoin才是業內第一家
作為一家交易所,要促進平臺用戶參與度和交易活躍度,平臺運營至關重要,這也讓KuCoin一直在探索和嘗試新的交易所新玩法。
其實這個玩法對幣圈的小伙伴們早就不陌生了。今年6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躥紅幣圈的“分紅機制”,在交易所圈子里爭相效仿。但事實上,這種模式并非新鮮,KuCoin在2017年9月就率先面向自己的用戶推出了平臺鼓勵金返傭機制。
KuCoin鼓勵金是指通過持有平臺幣KCS而獲得的平臺交易費返傭。從推出到現在,KuCoin鼓勵金返傭機制也經過了幾個改革的重要節點。
創建之初,KuCoin將平臺每日交易手續費總額的10%拿來給用戶發放鼓勵金,以實際交易幣種為返還幣種。舉個栗子:
KuCoin當日總交易量為50000個BTC, 根據當前平臺手續費率,平臺收取雙邊手續費一共100個BTC。用戶如果持有10000個KCS,當天就能分得 100* 10% * (10000/100000000)= 0.001個BTC,每月可累計0.03個BTC。
同年9月26日,KuCoin將鼓勵金的比例將平臺總手續費的10%提高到50%,仍以平臺上實際交易的幣種為返還幣種。繼續舉栗子:
KuCoin當日總交易量為50000個BTC, 根據當前平臺手續費率,平臺收取雙邊手續費一共100個BTC。用戶如果持有10000個KCS,當天就可分得 100* 50% * (10000/100000000)= 0.005個BTC,每月可累計0.15個BTC。
今年7月10日,KuCoin再次宣布升級鼓勵金機制。這一次,KuCoin平臺鼓勵金的比例雖沒有變化,但是形式上做了革新,將這部分比例的手續費用于從二級市場上回購自己的平臺幣KCS,返還幣種也統一升級為KCS。新機制一經上線,KCS當天漲幅10.8%。
鼓勵金模式的刺激下,不僅激活了流動性和用戶活躍度,也進一步提升了KCS持倉帶來的投資收益。根據筆者拿到的一手數據,KuCoin自去年9月上線KCS平臺幣,經過三個月的運營,KCS漲幅一度達到5145%的高峰,創造了平臺幣的驚人表現。
當然,除了鼓勵金之外,KCS還能支持更多的生態應用。比如掛單交易,用戶持有KCS可以獲得比特幣和其他代幣交易一定比例的手續費折扣;如果是KCS的持倉大戶,KuCoin投資團隊還會提供一對一的投顧服務。更長遠一點,KuCoin接下來可能會利用自己的技術研發優勢推出去中心化交易功能,KCS將會作為整個交易系統的GAS核心燃料。
總之,平臺幣的價值與平臺發展必定是休戚與共的,平臺強則幣強。交易所之間的比拼,拼到最后還是技術、運營、團隊、資金、用戶、上幣情況等真正實力。越吹越大的泡泡遲早會破,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相信當泡沫破裂浮華盡褪之時,KuCoin這股交易所里的清流,用價值創造未來會讓他們走得更坦蕩長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