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與虛擬幣相關的投資者已經變成“幣圈大佬”,洋洋得意地坐在自己的“韭菜莊園”里收割著韭菜,偶爾出現在各大社群里“講經布道”贏得片片喝彩;而剛剛入場的小白投資者,一邊懊惱著自己對于加密貨幣投資的“后知后覺”,一邊緊張兮兮地盯著K線圖,盤算著漲跌收益和價格走向。

“不要慫!梭哈!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干活!”挖鏈網小編常常在各大社群看到帶有這種字樣的表情包。
在一片牛市中,似乎跟上潮流去“梭哈”就能賺個“金缽滿盆”。街頭巷尾間,“大爺大媽”都在侃侃而談“區塊鏈價值”。然而,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因為種種因素,出現了“瀑布式”暴跌,“梭哈”表情包似乎不怎么常見了,偶爾出現,也帶有些許調侃意味。
比特幣的未來價值到底怎樣?究竟真的是“數字黃金”,還是一堆不值錢的代碼“泡沫”?在市場低迷的今天,人們開始質疑,兩極化的觀點爭論越演越烈。

殺毒軟件McAfee創始人John McAfee:比特幣3年內價格將達到50萬,在2020年升至100萬美元。此外,隨著資金流入加密貨幣市場,排行前十的幣的價格將大幅上漲。
加密貨幣錢包初創公司TenX 聯合創始人 Julian Hosp :“2018年,我預計我們將看到比特幣到達5千美元和6萬美元。”
對沖基金經理Brian Kelly :貿易戰期間,貨幣價值會下跌而商品價格上漲。因此建議持有硬資產。“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中擁有一些通貨緊縮和固定供應的東西,看看比特幣在過去幾天表現怎么樣。”
華爾街分析師、美國證券研究公司Fundstrat投行聯合創始人Tom Lee:盡管加密貨幣市場經歷了短期的熊市,但相信傳統機構仍有興趣投資這一領域,目前在加密貨幣交易領域的交易量仍然是“健康的”。他于今年3月份預測,到2020年3月,比特幣的價格將達到91000美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知名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比特幣可能是一個泡沫,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將會破滅或永遠消失。

以太坊創始人V神(Vitalik Buterin):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價格飛漲,ICO爆發,但是卻充滿著郁金香式的瘋狂。“我們創造出了一種文化,隨便一個項目都能夠融資800萬美元,顯然,我們已經處于泡沫之中!”
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目前我們正處于泡沫時期。加密貨幣世界現階段絕對是泡沫。盡管維基百科很早就開始支持比特幣,Wales卻并不看好ICO作為實現早期募資流程去中心化的一種方式。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比特幣或許是泡沫,而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則是打開金融科技金礦的有效工具。
GMO投資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Jeremy Grantham:比特幣以及差不多整個股市都處于泡沫之中,“這場泡沫可能會在未來6個月到2年內消亡或者結束”。
此外,比特幣已被宣告死亡129次:
2011年6月20日,福布斯寫道:“比特幣已死。”
2016年4月23日,華爾街見聞寫道:“比特幣:生于2009,亡于2016?”
2017年5月5日,美國“每日計算報”寫道:“比特幣之死”。
這種兩極分化嚴重的激辯或許讓投資者徘徊不定。比特幣的確帶給一批人可觀的財富,但當下的現實是:比特幣價格下跌70%,1000種加密幣價值不到1美分。
比特幣似乎不再是“造富神器”,而是讓一些對財富抱有瘋狂遐想的投資者(或者說投機者)們捶胸頓足、懊惱不已。

客觀上講,比特幣未來的價值具體會是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預測:
比特幣漲跌是成本結合市場信息形成的。開采比特幣消耗的電力和設備被認為是比特幣的鑄造成本。
隨著不斷的開采,比特幣未來的挖掘將會越來越耗時,這也意味著挖礦的終端電腦需要耗費更多的電力。
目前比特幣只在部分國家可以合法使用,多數國家依舊徘徊在“不確定的”監管階段,還有一些國家直接對其進行“絞殺”。
當比特幣流動性低到一定程度,市場價格和實際交易能實現的價格中間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交易對手風險就會很大。
每次暴漲暴跌都是發生在熱點事件的出現,政策、交易所、黑客甚至一些“名人”的行為和言論,其中任何方面的“利好”或者“利空”消息都可能成為一輪“暴漲或暴跌”的觸發點。
“莊家”就是所謂的發幣公司,他們擁有主動權,在價格高的時候可以大量拋售手中幣種,在價格低的時候用資金大量買入。誰只要擁有大量籌碼,誰就能左右市場,等他大量拋單的時候,當天市場會大幅度下跌。
最后,挖鏈網小編想說的是,無論比特幣的未來到底怎樣,希望大家都能夠在這場“充斥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博弈”中理性投資、合理分配自己的投資資產。
【注釋】
1.比特幣披薩日:2010年5月22日,佛羅里達州程序員兼BitcoinTalk用戶Laszlo Hanyecz用10,000個比特幣支付比薩餅。這項交易因第一次在真實的世界使用比特幣交易/購買實物而聞名于加密社區。它現在被稱為“比特幣披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