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火遍了大江南北,豆瓣評分高達9分,上映4日累計票房高達13億元,可謂是叫好又叫座的好電影。而且這股熱潮還燒到了幣圈,從而誕生了幣圈年度巨制《我不是幣神》,主演則是幣圈最近天天上頭條的各位“大佬”們。
?
?
不過,面對幣圈的如此行情,下面的臺詞可能更加合適。作為炒幣的小伙伴,我相信感觸應該頗深吧。我們懷揣著滿滿的信心進入幣圈,想靠著努力獲得一次人生的轉折。可誰曾想,你要的是利潤,別人要的卻是你本金。隨著對幣圈的了解越深,卻發現這些一個個“大佬”的背后,竟然也沒有多么光彩。幣圈內部不團結互相撕逼,外部各類監管是圍追堵截,這樣還能玩的好?各種追漲殺跌,山寨幣炒作,代投跑路等事件,讓韭菜的心都涼了。
?
?
“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握緊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無憾。生命的火已點燃,長路輾轉離合悲歡,人聚又人散,放過對錯才知答案。”這是《我不是藥神》的主題曲中的歌詞,真地是把這部劇的核心內容表述的十分完美。《我不是藥神》中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還被病患們冠以“藥神”的稱號。
那么在《我不是幣神》這部劇中,又有多少“程勇”呢?其實太多了,多少人因為數字貨幣區塊鏈的風,被吹上了天,可能從默默無聞突然間就成為了幣圈大佬,人生因為一串數字代碼而改寫。成為了“大佬”的這些人,還能繼續為得病的人免費提供藥嗎?幣圈出現的各種定點爆倉,惡意砸盤,非法募資,跑路以及撕逼亂象,賺足了錢的他們,好像并沒有想要去做“幣神”, 而是盯著韭菜手里的那點幣,似乎非要割光為止。
如果說這世上有種病,叫窮病。那么在幣圈,除了窮病,還多了一種病,叫做良心病。
幣圈是滋生欲望最好的溫床,有些所謂“大佬”不斷地發行各種項目來割韭菜,從二級市場割到一級市場,從一級市場割到平臺幣,交易所割項目方,項目方割韭菜。17年愛惜歐火熱,一大波項目上線,從而導致大批韭菜入場,然而其中也不乏無數空氣項目。然而隨著國家政策打壓,大批項目無法落地。這時候“大佬們”開始無情收割韭菜,大批散戶成了待宰的羔羊。
?
?
我只是想賺錢,我有什么罪
其實對于韭菜們來說,真地是被坑怕了。外面股市樓市匯市,已經把韭菜打的體無完膚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幣市,想跟著風賺點錢,這有什么罪。但是這些所謂“大佬”們拿著站臺費,通過造勢和個人IP,把空氣項目推成神話,再將手里的“免費幣”一波砸下,賺的盆滿缽滿,只留下一臉懵逼的散戶。不關注區塊鏈技術,不關注應用,不關注社區發展,不關注產品開發,抄抄白皮書,發幣低價買入控制流通量,然后二級市場做市拉高幣價,由于代幣籌碼都在自己手里,還不是隨便割韭菜。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項目的籌碼分布,就可以知道項目方是否有把大額代幣轉入交易所,是否控盤大量籌碼,防止被莫名其妙地被砸盤。
?
?
寒冬將至,撕逼卻不少見
幣圈已經夠冷了,但是“大佬”們的撕逼卻越來越瘋狂。不是各種爆粗口,就是各種私生活混亂,真把幣圈當娛樂圈了?在市場這么冷清的情況下,這些大佬們并沒有做到表率作用,去為幣圈充值點信仰。反而一些真正做事的團隊,卻一直在想著各種創新的辦法,去激活幣圈的積極性和流動性,來維持著我們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隨著機構的進入,割韭菜的手法就更牛了。垃圾項目一大把,好項目一票難求。巧立名目,豪紳捐款,項目造勢,豪紳的錢如數歸還,割韭菜的錢三七分賬。來看看這驚心動魄的數據,現在有將近30萬個項目,并且這個數字可能還在增加,想想整個幣圈才多少錢,幣價不跌就怪了。18年后登陸交易所的項目中,甚至有87.5%左右長期處于破發狀態,韭菜的血都被吸干了,市場只能一蹶不振。
?
?
不知道賺足了錢的你們,是否還愿意來回歸區塊鏈,來成為幣神呢?不過我可以確定,散戶如果失去了信心,莊家也就沒得玩了。到最后一地雞毛,整個圈子就廢了,只剩下莊和莊對著割,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呢。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也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