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僅代表Qtum量子鏈帥初個人觀點

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催化劑,各種化學效應開始發生。如維基百科創始人Julian Assange所說: Bitcoin is the real Occupy Wall Street, 比特幣是真正的占領華爾街。
在市場快速發展和瘋狂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沉下心來思考一下,當我們購買加密貨幣的時候,我們在購買什么?某個加密貨幣的估值模型合理嗎?你說購買的那個私鑰控制權價值2萬美金或者50美金嗎?加密貨幣市值的玄機在哪里?對于一些從未發布的系統,它的市值真正的價值幾十億美金嗎? 這是不高估了?
加密貨幣市值的增長
比特幣網絡從2009年1月3日發布,一直到2015年年中的時間,基本上都是依靠一個小圈子的技術人員來推動,早期行業的參與者,大部分還具備一些技術背景,還可以理解一些分布式網絡的基本理念和技術,從2016年開始,比特幣網絡的網絡效應不斷放大,由于巨大的財富效應,行業里面迅速聚集了大量的新來者,這些新來者是很難對幾百個區塊鏈項目有什么深刻認知的,也照成從2016年,2017年,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整個行業終于得到了主流社會的認識和了解,不斷進入放大的財富效應更是加劇了整個行業的快速裂變,這個時候讓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這些加密貨幣的估值模型。
加密貨幣估值模型的核心要素
比特幣作為第一個真正成功的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在行業中,成為了價值的錨,也是目前去中心化程度最高的網絡,比特幣的設計是一個電子貨幣的設計,足夠的安全 穩定 可靠,并且早期有非常低的參與門檻。 正是早期人人可以參與,并且成為一個全節點沒有任何門檻,任何人都可以下載比特幣的客戶端,早期在自己的電腦上挖礦,這樣其實實現了低門檻的金融服務體系,人人可以自由的加入和退出,借助于此,比特幣客戶端早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如果客戶端就是一個游戲的話,比特幣客戶端的分發就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游戲。
在點對點對等(P2P)網絡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就是 full node (全節點),一個P2P網絡中,全節點的數量基本上決定了這個網絡的技術價值。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傳統的數據庫領域和分布式系統中,我們對數據的一致性的研究,已經有非常多,各個大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解決方法,但是很少有公司的分布式系統有上萬個節點需要同步,所以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更適合做一些企業解決解決方案,比如1990年由Leslie Lamport提出的Paxos算法,可以實現基于消息傳遞的高度容錯的需求,后面該算法也被廣泛的應用于google的Chubby lock中,而Chubby lock后面被廣泛的應用于google的核心設計 Bigtable中,bigtable更是支撐著很多google的核心業務。
比特幣網絡的實現是一種技術人性的融合
在傳統的分布式網絡中,一個大公司的網絡中,各個節點很多情況下是由于網絡的原因,掉線或者發送錯誤消息,而不是因為貪圖利益,故意偽造信息。
比特幣的實現面臨著更復雜的網絡環境,不但是更復雜的網絡環境,還是更復雜的人性的博弈。在傳統的分布式網絡中,不會有人考慮引入利益的激勵讓節點維護數據的一致性,中本聰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人,并且通過一種無法被獨占的資源(hash函數計算能力)來保證記賬權利的有效分配,從而避免對特定記賬節點的單點ddos 攻擊。
比特幣網絡把分布式網絡中每個時刻,每個時間切片的一致性,變成了時間區間的一致性,如果是全局視角去看待比特幣網絡,你會發現每一個時間切片和時刻,不同的礦工在計算不同的鏈條,其實是一個時時刻刻分叉的網絡,但是在一個10分鐘的時間區間里面,數據被串改的概率是一個泊松分布,攻擊者成功的概率q,隨著區塊的增長指數型的下降。當區塊鏈有6個確認以后,攻擊者成功的概率基本上趨向于0。
如果你是比特幣網絡中的全節點,那么你就擁有這個網絡最大的也是對等的權利,你不用再需要信任第三方,也不用讓渡自己的權利給他人。目前很多其他的加密貨幣都有中心化的趨勢,很多共識機制實現快速的交易處理速度,其本質是剝奪參與者的對等權力,讓網絡又重新回到了一個中心化的網絡。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在區塊鏈網絡中讓渡自己的權利,也許銀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而不是很多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
目前比特幣網絡中大概有13000個全節點,由于p2p網絡的特性,是很難精確統計出網絡中的全節點數量的,這13000個全節點承當著貨幣的分發和交易的記賬,也是比特幣的根基。相比支付寶,比特幣絕對是一個更加分布式的清結算網絡,并且與支付寶不同,支付寶只是一個服務于人民幣體系的一個支付工具,比特幣的全球清結算網絡還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比特幣。相比銀行,開一個比特幣“網點”,其實只需要一臺電腦跑一個全節點,因此比特幣最終的服務邊界是沒有邊界的,銀行和支付寶的服務對象有邊界的。
比特幣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了,完成了馬車到汽車的躍遷(蒸汽機),其實后面出現的加密貨幣,其實我們都是在中本聰的基礎上做一些改進,確實,我們已經不再乘坐馬車了,本質上所有的加密貨幣都在汽車上了。
如果我們按照軟件科學的視角去看待比特幣,而不是貨幣的視角,那么后面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加密貨幣,本質上都是基于比特幣開源軟件的改進和提升,其實很多團隊做的改進和提升,并沒有太多的差異,不論是改一個挖礦算法,還是增加一些總量,很多分叉做的是從1到1.001的實驗,比特幣實現的從紙質貨幣到電子貨幣從0到1的躍遷和裂變。
比特幣發展到今天,有最強大的網絡效應和最響亮的品牌效應,技術迭代雖然非常非常慢,但是陸陸續續還是有一些進展,但是從事物發展的角度,其并不是不可以超越的,但是不論其是否會被超越,比特幣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也一定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作為未來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清結算網絡和內置的貨幣體系,以及區塊鏈平行金融世界里面的價值的錨點以及瘋狂的人性的助推,我們很預測其未來的高點在哪里,但是拋開其他的因素不談,加密貨幣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其市值應該會超越上一波的互聯網時代。
技術突破和創新。重復造輪子是軟件行業的大忌,Qtum的思路是將智能合約的靈活性部署在最安全和最穩定和最充分測試的代碼基礎上,這個代碼就是btc代碼。比特幣代碼有400位優秀的開發者,以太坊的代碼有100位的開發者,Qtum是在這些優秀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從技術的角度看,Qtum是一個更好版本的比特幣,也是一個更加安全(貨幣協議類似比特幣)和更靈活的(X86比EVM更靈活)智能合約平臺。我們希望汲取眾家之長,再創新發展,這是一條更合理的軟件行業的發展路徑,也是Qtum為什么保持和比特幣和EVM兼容的原因。
全節點的數量 , 共識機制決定了全節點的數量,在Qtum的POS共識中,我們不設置門檻,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加入網絡,并成為一個全節點,這是p2p網絡的本質,如果在一個區塊鏈網絡中你無法成為一個對等節點,那么這樣的區塊鏈系統至少不是我理解的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系統,反而更像大銀行的IT系統,那么系統的意義機會大打折扣。目前Qtum網絡在全球87個國家,有接近2000個全節點數量,我們也正在與一些公司合作,推動Qtum的全節點計劃,爭取在未來1-2年內,有超過5萬個全球的全節點。
TPS,目前Qtum理論上TPS是比特幣網絡的10倍,以太坊網絡的3倍,每天可以理論上處理300萬筆交易(比特幣30萬筆/天,以太坊45萬筆/天),TPS是一把雙刃劍,目前Qtum的TPS大概是70左右,比特幣是3-7,以太坊大概是15-25,很多項目據說主干網絡中有超過1000或者10000的TPS,這種規模的TPS的選擇,更多是通過提高網絡的參與門檻,減小全節點的數量,記賬權利的回收來獲得速度的溢價的,如果在主干網絡中推動過高的TPS,反而丟掉了區塊鏈的本質:對等權利和對等節點。網絡的分層和分片,可以讓網絡獲得更高的全局TPS,但是作為區塊鏈的主干網絡,我們依然相信對等的權利是區塊鏈的本質,寧愿犧牲中心化獲得速度,來實現網絡的去中心化和權利的對等。如果真的想要更高的TPS,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網絡的分層,在應用層實現更高的速度。
平臺治理,Qtum通過DGP分布式治理協議可以實現分布式治理,軟件演進的路上更快速,比如最近我們在考慮通過DGP協議,降低gas price,減少dapp開發者的成本,這一切很容易在Qtum上面實現,也不需要任何分叉,網絡可以自動升級,其實這個也是tezos想實現的一部分,只不過我們已經實現了。
dapp 生態,整個團隊工作非常勤奮,從主干網絡發布到現在,不到3個月,已經有30個dapp在Qtum上面搭建,僅次于以太坊。希望明年有300個Dapp在Qtum 上面搭建。同時團隊也一直在做新版本的迭代,從主干網絡發布到現在,我們已經陸陸續續發布了18個迭代版本(https://github.com/qtumproject/qtum/releases),這在所有的區塊鏈團隊中是非常少見的,很多項目只從發布之后,基本上半年都不會更新一次。
虛擬機技術迭代,X86 完成了所有細節設計,并開始實現了,我們會和大公司一起,把它推動成為智能合約領域一個有影響力的虛擬機,通過Qtum AAL,我們支持多個虛擬機,包括 EVM,X86, 以及任何其他的虛擬機。
Qtum 實現了第一個基于UTXO的POS 智能合約平臺,這是區塊鏈行業的主流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會止步,我們會更加勤奮的工作,推動這個行業的技術發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