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的交易平臺已突破1500家,而全球區塊鏈項目僅在2000個左右,“項目少,平臺多”已經成為數字資產市場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平臺競爭中脫穎而出,讓投資者改變原有習慣轉戰新平臺”是所有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創業者進入該賽道競爭時需要最先考慮的問題。
火幣網前CTO張健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社區化交易平臺FCoin”。

在當前交易所多如牛毛的時代,FCoin上線短短半個月,其24H的交易量不僅超過了OKEX、幣安等知名交易所,甚至超過了第二名到第七名的總和。
這個數據足以讓眾多交易所汗顏,但是從5月21日交易所正式對外發布開始,這個“資產全透明的數字交易平臺”就一直深陷輿論漩渦,關于該交易所是「黑馬」還是「CX割韭菜」的聲音一直持續至今。
自治的、高效的、透明的的FCoin
在白皮書中,FCoin被描述成一個自治的、高效的、透明的數字資產平臺,能夠讓交易員和投資者放心地進行任何規模的交易,無需擔憂公正問題。
另外,平臺還首創了所謂“交易即挖礦”模式,超過一半的FT會以手續費挖礦的形式反饋給用戶;另外,FCoin社區將80%的收入分配給FT的持有者。
例如上周某日,FT前日手續費收入累計折合BTC 3705個,相應地,第二天平臺會把手續費總收入的80%以FT的形式返還給用戶,據當時BTC價格計算,將返還給用戶的收入高達3700個比特幣,價值2400萬美金!

看似對用戶很友好的模式,加上各種早期擼羊毛的人賺取百萬的截圖開始在朋友圈中流傳后,部分投資者/投機者也開始蜂擁而上。
FCoin所謂的“挖礦”到底是什么?
但是也有人指出,FCoin以“挖礦”為幌子,實質上卻是變相ICO。
從FCoin官網上公布的白皮書上我們看到,要獲得FT的方式有兩種:挖礦,或購買獲得。

挖礦,最先是比特幣發行機制中的概念,打包新區塊,最先完成所要求的加密哈希計算的礦工獲得新區塊的獎勵,這個設計機制有點像現實世界的黃金生成機制:總量固定,挖礦的礦工通過計算將新開挖出來的黃金釋放到人類社會。
而Fcoin白皮書中所稱的,另一種“挖礦獲得FT”的方式又是什么呢?
平臺對此的解釋是:交易所的利潤來源用戶交易所產生的手續費,FCoin將用戶的交易和邀請新用戶做交易視作“挖礦”,用戶會得到平臺返還的手續費(FT+交易的原幣種)。
簡單來說,你持有FT,可以分平臺的手續費收入(優質幣種),你做交易,可以獲得FT,你邀請新用戶進來交易,更是可以獲得他/她的部分交易手續費和FT。一切的一切是,持有FT,似乎就是在躺賺,只要交易不停止。
但是很明顯,這個所謂的“挖礦”概念,既不是在一條鏈上增發數字貨幣,也不是運行區塊鏈網絡,而是“按某種規則,把已經分配出來的數字貨幣作為積分/獎勵分配給相應的人”。
也正是在這個邏輯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不斷有新的投資者進入FCoin平臺去購買或者通過人工/機器人刷量獲得FT。
通過刷量獲得的FT到底值得嗎?
當FCoin的Token決定借用“挖礦”形式獎勵使用該平臺的用戶時,其帶來的擼幣現象就已經無法再避免。那么需要通過交易(或者直接購買)來擼幣的方式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是否值得?
假設某用戶用FT/BTC交易對買賣刷量,其當天交易總量為1,000BTC。該用戶實際需要交納的手續費就是0.1%(500BTC+價值500BTC的FT),為簡單計算,我們都用BTC計價:1BTC。
該用戶可以獲得平臺收益 = 交易挖礦(價值1BTC的7,383FT)+ 分紅收益(根據其持有的FT量占總FT流通量比例獲得)。
當該用戶最初沒有任何FT時,其分紅收益為0,那么該用戶當天相當于用1個BTC直接市場上購買了FT。

根據FCoin的白皮書,FT的分配是51%用于“挖礦”,49%用于私募、創始團隊等(白皮書中稱其為發行部分)。

49%的發行部分解凍比例與“挖礦”產生的比例一致,假設今天“挖礦”產生的比例是10%(51%*10%=5.1%),那么發行部分的解凍比例也是10%(49%*10%=4.9%)。
也即,雖然51%的挖礦部分是一個逐步流通到市場的過程,但發行部分持有者基本上一直占有FT整個市場流通總量的一半。
私募、創始團隊等始終拿到了FCoin收益分配中的一半!這也是最初以最低成本拿到FT的群體。
在二級市場上,散戶投資者們看似是通過交易等形式“賺取”到了占比51%的FT,事實是:你在用主流幣換取FT,又必須持有FT才能享受收益分配,且收益分配在總收益上先打8折(80%用來分配)再打了5折!
也即:僅有40%的收益被持有HT的散戶們分配。
不僅如此,在這種模式下,對于前期進來的人來說是在用20%的手續費去博更大的收益。當前FT價格在投資者狂熱的情緒下被節節推高,越往后的投資者獲得FT的成本越高。
等到價格炒起來,市面上流通的FT越來越多,單個FT的分紅就會被稀釋,人們的交易熱度也會變低,后來的投機者就變成了“接盤俠”。
更可怕的是,有49%的幣都在項目方和機構手上,趁機套現或砸盤也不是沒有可能。
只能說,最早期的玩家確實能賺到錢,但是現在再進入是在刀口上舔血,這種幣價格的跌落也不會像價值幣那樣慢,分分鐘就會被腰斬,甚至可能更嚴重。
此外,若FT被全部挖出后,平臺還無法實現安全、深度等交易所核心價值時,支撐用戶來FCoin做交易的動力將會轟然倒塌,FT的價值也將直接失去支撐。
FCoin是否是又一個CX?
當然,作為一個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如果無法實現安全、深度等交易所核心價值,涼涼也是必然。但對于FCoin而言,問題不止這一個。
據了解,去年10月,有一家名為龍網(DragonEx)的平臺,同樣打著交易贈送平臺幣DT的概念,每日根據平臺收益給持幣者分紅(當時還號稱唯一具有分紅屬性的平臺代幣)。
發行總量恒定,永不增發,每天的營收根據持有比例分配給持有者,所有幣只能通過“挖礦”產生,看似創新的背后卻是滿滿的熟悉感。

“交易量是刷的,分紅是根據刷出來的交易量分的”,當初大家對龍網的詬病同樣被復制到FCoin上,“FCoin上線短短半個月,交易量不但升至全球榜首,還超過了第二到第七名的總和……”,從時間維度看,幣安這家花了數月才奇跡般突圍的交易平臺已經遠遠被甩在后面;就連一直深陷刷量風波的火幣、OKEx對這樣的數字都望塵莫及。
FCoin平臺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認為FCoin交易是真實存在的,是真實的用戶和交易,所以刷量屬于正常交易范疇。
“如果說我們是刷量,那整個區塊鏈世界最大的刷量者就是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嗯,FCoin很聰明地把全球兩大礦機生產商拉進了“刷量的正義行列”。
不論FCoin其他諸如拉新返傭等玩法,單就FT挖礦這點帶來了不少流量,當“CX”等帽子戴在FCoin頭上的時候,它卻能在當前低迷的數字貨幣市場中逆勢向上走出暴漲行情。
但是,瘋狂暴漲的DT已成歷史,對于追隨者FT來說,距離崩盤還會遠嗎?

DT價格走勢圖(來源:龍網)
來源 | 鏈天下官微、幣圈discovery
作者 | 林君(鏈天下官微);區塊十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