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僅需要顛覆工業革命以來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
能源消費結構,而且需要創造新的行業和產業盈利模式。發達國家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標準優勢,通過設置市場壁壘、征收碳關稅等手段,能夠不斷保持自身的領先優勢。例如,今年歐盟試圖強行實施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就是通過對沒有實施減排機制的國家征收邊境調節稅,以防止碳泄漏的名義,強化自身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話語權。
未來碳中和下的投資有巨大成長空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助于擴大我國的投資規模。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估算,若溫度升幅目標被控制在2或1.5攝氏度,未來30年中國能源系統需要新增投資約100萬億至138萬億元。高盛研究報告稱,到2060年,中國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將達到16萬億美元(約合104億元人民幣),創造4000萬個凈新增工作崗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