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秘書長劉峰在由中國證券報主辦、江南農村商業銀行協辦的“第一屆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
論壇”上表示,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中小銀行要積極發揮
金融體系毛細血管和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用,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堅持改革化險一體推進,堅持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能力,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助推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小銀行是聯系廣大群眾、農民的金融紐帶,從業人員多,網點分布廣,支農支小服務充分。”劉峰指出,中小銀行要有效發揮“人緣地緣親緣”優勢,深化農村基礎金融。一是支持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深入挖掘并精準滿足現代農戶、新型
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效金融需求,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加大對糧食安全領域支持力度,滿足糧食生產、收購、加工、倉儲各環節資金需求;二是支持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聚焦現代種植養殖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領域的涉農小微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定制化提供信貸支持方案,助力企業發展壯大;三是支持新市民安居樂業。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為農村轉移人口、新畢業大學生等新市民群體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提供金融支持。
劉峰強調,隨著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和
區塊鏈等在銀行領域的廣泛應用,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共識。要在新征程上贏得優勢,在加速轉型的同時更要注重加速轉型價值的落地,特別是中小銀行,要避免一味加大轉型投入而造成浪費,更要重視轉型成果對高質量發展的助力。
具體來看,一是優化技術服務,提升服務效能。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勢,積極探索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移動互聯、
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開發設計數字化線上化產品體系,推進全流程數字化移動展業;二是聚焦銀政合作,強化數字生態建設。要持續拓展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深入推進“金融+場景”服務模式,主動對接人社、稅務、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部門,將金融服務嵌入需求場景;三是加強數據治理,堅守數據安全,培育數字人才。要加強數據源頭管理,確保數據真實準確。處理好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之間的關系,借助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起適應新形勢、新業態,更為科學、精準、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確保對風險“看得清”“管得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