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
碳市場和綠電交易市場建設經歷了多年的探索歷程。
2011年10月,包括
廣東和
深圳在內的七地獲批首批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此后,電力、
鋼鐵、
水泥等行業(下稱“控排行業”)被納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探索十年后,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
此后不久,2021年9月,
北京、廣州同步啟動綠電交易試點。在此之前,我國電力消費企業的用電大部分通過南網、國網等電力配送企業統一配送,企業無法分清電力來源是否為綠電。
綠電交易試點的啟動,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綠色電力交易市場,購買風電、光伏發電等新
能源電量用于日常經營,并可清楚知道自身購買使用的電量中綠電的占比。
2022年4月,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完成了首批綠證同綠電交易同步劃轉,實現了“證電合一”。一位熟悉電網及電力交易的業內人士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證電合一”意味著購買了綠電的企業可獲得綠色電力認證,并可將綠證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其綠色行為獲得了國家認可。
上述電、碳兩個相互獨立的市場,因為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的范圍標準而聯系在了一起。
據悉,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范圍包括企業經營生產中的碳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其中,間接排放則包含企業外購能源,如電力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在核算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時,其通過購買電力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被納入碳排放核算中。
從直觀層面來說,控排企業在核算其外購能源的間接排放數據時,其外購的電力均被統一默認為普通電力。控排企業即使購買了綠電,也未得到碳市場的認可。
上述業內人士舉例解釋,假設某企業年購入電量1億千瓦時,其中綠電占比50%。按當前廣東的碳排放因子0.6379噸二氧化碳/兆瓦時核算,該企業外購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6.4萬噸;如能將綠色電力的排放因子認定為0噸二氧化碳/兆瓦時,則該此項碳排放量數據會減半。
目前,學界和業界部分專家正在積極研究推動的電碳協同,是指電力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兩個市場體系在環境權益的核算核查、數據互通、統一認證等方面進行有效的統籌銜接,貫穿環境權益的開發、利用、管理各個環節。
而解決上述數據互通和認可的問題,是電碳協同的重要一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