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的
碳排放結構主要集中在
能源電力領域、工業生產領域、建筑領域、交通運輸領域。工業生產領域的碳排放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來自原料生產過程,如作為
水泥生產原料的石灰石和合成氨過程中使用的天然氣;二是來自工業生產中高溫加熱的燃料燃燒,如生產工業蒸汽所用的煤炭或天然氣;三是來自用于生產中間產品、低溫供熱等化石燃料;建筑領域碳排放的最大來源是建筑使用電力、熱力導致的間接碳排放;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主要源自各類油品燃燒產生的碳排放。
由此可見,園區各領域的碳排放歸根結底主要源自化石能源的直接或間接消費。因此,推動園區能源綠色
低碳轉型,逐步降低煤炭、油品等化石能源使用規模, 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能源使用效率,從源頭上降低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活動的碳排放,已成為園區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各地區園區紛紛開展園區能源轉型。
例如,海信江門園區主要通過能源轉型以及應用轉型推進園區低碳化改造和產業升級,打造零碳智慧園區。園區搭建能源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節能實現智慧能源管理。在應用轉型方面,園區一方面通過打造零碳建筑,對空調通風、集中供暖等系統進行節能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實施生產過程節能措施,對生產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零碳生產,降低單位生產值的能源消耗,實現園區綠色發展。
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基于當地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智能電網系統,推動能源轉型,構建以“風光氫儲車”為核心的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同時,配合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零碳產業及電解鋁、綠氫制鋼、綠色化工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構建以零碳能源為基礎的“零碳新工業”創新體系。
青島中德生態園通過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給體系,推動能源轉型。同時打造零碳建筑,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和裝配式建筑,采用新型太陽能光伏板作為外層幕墻,通過光伏電池板的使用,為建筑及其用戶的用電需求提供支持,實現100%綠色施工、綠色建筑。在用能耗能方面,中德生態園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給體系。
紫光蕭山智能制造園區從能源轉型、應用轉型和數字化轉型三方面全面推進零碳園區建設,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雙碳”路徑,在能源轉型方面,推進光伏工程,并利用新能源技術和儲能技術,實現能源效益最大化;應用轉型方面,對園區內的建筑、交通等方面系統梳理,全面推動零碳生產、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等應用場景轉型。
通過上述園區能源轉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各地園區通過完善公共基礎配套服務,加強園區集中供熱設施建設,積極推廣集中供熱,集中收集處理工業廢物,推動污水、固廢集中處理設施提質增效,通過專業化、規模化處理實現污染物處理能耗、排放量雙降低。同時,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替換化石能源,輔以智慧化手段,大幅降低因能源消耗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