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數字技術與
金融行業融合發展,催生數字金融新業態。與此同時,金融欺詐風險不斷擴大,反欺詐形勢嚴峻。傳統反欺詐手段維度單一、效率低下、范圍受限,難以應對新型的欺詐手段。在此背景下,
區塊鏈、
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提升反欺詐的效率。
由京東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共同發布的《數字金融反欺詐白皮書》顯示,數字金融暴露的風險隱患與日俱增,違約欺詐平臺占比已超六成。以網貸平臺為例,截至2017年末,累計問題平臺數量為4039家,占網貸平臺總數的67.7%。從個人欺詐的角度看,由網絡黑產主導的數字金融欺詐發展肆虐,已經滲透到數字金融營銷、注冊、借貸、支付等各個環節。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表示,由于數字與金融的“聯姻”,金融的欺詐行為呈現出專業化、產業化、隱蔽化、跨區域等新特征,對傳統的反欺詐手段形成極大挑戰。因此,針對金融領域的反欺詐技術也應不斷革新,既要精準打擊存在的風險,也要執棋先行,做到防患于未然。
據悉,黑色產業集團往往通過技術手段,盜取利用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和銀行卡號等直接關系賬戶安全的要素,并進一步用于精準詐騙、惡意營銷。據了解,作為應對手段,在網絡支付、網絡借貸、手機銀行等八大領域,數字金融反欺詐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具備向其他領域進一步移植、復制的可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