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創中國”
金融科技產業創新
論壇暨(2022)第六屆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會順利舉行。圍繞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實現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話題,中國銀保監會黨校原副校長、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正局級監事陳偉鋼在接受中國財富網專訪時回應稱,未來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將是綜合性科技成果的高度融合。
陳偉鋼表示,“用ABCDEFG7個字母來介紹未來與金融有關的科技,A是AI
人工智能,以銀行業為例,未來人工智能將會用AI技術替代銀行里面一部分業務和崗位;B是
區塊鏈,區塊鏈最大的用處是真實性,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讓你做不了假,最適合
供應鏈金融;C是云計算,數字化的重頭戲是計算,每一個指令的實現都需要大量的計算,云計算是最集約的;D是大數據,數字化轉型后,各行各業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如何將這些數據篩選、甄別、重組、保存、運用是繁重的工作,目前火爆的ChatGPT實際上就是對大數據的有效整合;E是電子信息網絡,包括互聯網、局域網等,給信息傳輸帶來最大的便捷,從而產生了email、ETC等一系列‘e產品’;F是金融科技,包括電子銀行、遠程支付、智能風控等一系列金融賦能產品;G是通信技術,包括5G、6G、7G。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就是這7個方面的高度聚合、融合,缺一不可。”
“這7個方面的融合體就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他有無限的激情和想象,有勢不可擋的力量,可以為金融乃至整個人類做很多事情。”陳偉鋼進一步解釋。
談及目前金融科技面臨的風險問題,陳偉鋼認為,隨著金融科技的數字化和信息化不斷深入,金融風險沒有降低,反而在升高。
“高科技的風險特性一個是變化快,另一個是危害大。越是高科技,越是高風險,就像原子彈,一旦爆炸,烈度就非常高。”陳偉鋼解釋稱,未來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取代人類,改變人們的生活。高科技環境下的金融風險可以預見,一旦爆發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難以阻擋,會像蝴蝶效應一樣難以預測。
陳偉鋼表示,“金融科技數字化轉型后,存量風險沒有變,但是增量風險增加了很多,比如信息科技系統風險、算法風險、模型風險、信息泄露風險、信息保存風險等。”
具體來看,未來的科技風險是信息科技本身的風險,其中包括系統運維風險,這種物理風險難以控制,“雖然信息科技人員非常盡職盡責,對設備維護非常精心,沒有任何人為操作差錯,但是它的風險仍然存在。”陳偉鋼指出,除了系統運維風險,還有系統開發風險、業務連續性風險以及外包風險等。
對于模型風險,陳偉鋼表示,“由于受到模型合理性、準確性、要素來源、要素采集、要素時效等限制,模型不一樣,算法不一樣,最后得出的結論也大不一樣。所以銀行千萬不要把模型的作用夸大,任何模型都有局限性,永遠不會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關于網絡安全風險,陳偉鋼指出,“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對于銀行來說,網絡風險就是銀行的最大風險之一。”其中涉及六個方面,分別是設備漏洞、數據泄露、網絡攻擊、匿名體系、新技術應用交叉風險和流量劫持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