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前不久舉行的
深圳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指出,我們就是要錨定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立足于“穩”更著力于“進”,馬上開始付諸行動,時刻保持戰斗狀態,全面發力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戰。
深圳文化產業如何處理好“穩”與“進”的關系,保持好“穩”的信心和定力,是我們謀劃未來一段時間工作的重點。
一、推動深圳文化產業的復蘇和繁榮
近年來,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局勢變遷、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深圳文化產業面臨的沖擊顯而易見,消費需求、商業模式、科技手段等因素不斷推動深圳文化產業不斷調整升級,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文化消費升級,大力發展“文化+”新業態。深圳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盤要立足于“穩”,著力于“進”,放眼于“遠”。
“穩”是基礎是前提,“遠”是目標是方向。在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復雜形勢中謀“穩”,以全局思維把握好深圳文化產業各項工作的政策取向,加強各類政策與市場的協同配合,提振市場信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才能從容應對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文化自信等方面挑戰,在產業復蘇、文化繁榮的工作中獲得更強發展動力和競爭優勢。2022年,深圳被國務院認定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和旅游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消費質量水平高的地方”,成為全國首批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城市。第十八屆文博會共計3402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參展,受到廣大參展商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為加速我國文化產業市場復蘇打下“強心針”。這些都展現出深圳文化產業的韌性。
穩定是進步的基石,行穩是致遠的前提。在穩中求進的過程中,不是速度優先、一味求快,而是通過補短板、揚優勢,質量優先、以進促遠,積小勝為大勝,積量變為質變。把握穩中求進的關鍵是要堅持深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圳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發達、產業集聚度高、外向性突出、科技含量足、創意能力強的鮮明特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發揮優勢的底色。目前,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突破2600億元。今后,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在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等方面的賦能,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激活深圳數字文化產業、高端文化裝備、動漫游戲、時裝設計、文化貿易等優勢領域的新企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消費,覆蓋創作生產、傳播運營、消費服務、衍生品制造等較為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條,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人們的文化獲得感。
二、推動深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推動深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指出,我們要以更加宏偉遠大的追求抓發展,拓寬視野、提升境界,站在全國看深圳、著眼全球看深圳、站在未來看現在。這為高質量發展穩定復蘇和持續繁榮深圳文化產業指明了方向。
激活深圳數字文化產業新動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標志著文化產業進入數字化發展新階段。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穩中提質,國內文化消費需求擴大,文化消費升級的市場韌性提高,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先發優勢和比較優勢下,深圳文化產業的創新業態不斷被激活,
區塊鏈、5G、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為文化產業聚勢賦能。深圳文化產業要通過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加速文化功能創新,開發文化產品供給模式,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供給。一是要夯實數字文化產業的新基礎。加強數字文化領域的基礎與共性技術開發,加強對操作系統、智能算法等通用技術和通用處理器的一體化研發,增強數字文化裝備產業實力,打造數字文化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加快建設深圳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體系。二是要激發數字文化資源新活力。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加速制定數據標準規范,建設文化產業數據庫、版權庫等基礎設施,實現文化資源數據互聯互通,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向數字資源轉化。三是要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演播、數字藝術、數字印刷、數字創意、數字動漫、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業態,打造消費者喜聞樂見而又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文藝產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的消費需求。
提升深圳文化產業出海能力。世界文化產業強國的文化出海,無論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二次元動漫還是韓國的綜藝與電視節目,都實現了文化傳播與市場盈利的雙贏。當前國內出海文化產品較為成功的有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短視頻等,網絡游戲和網絡文學都是深圳的強項。要以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利用深圳作為雙循環重要支點的優勢,讓更多的深圳文化企業出海,加強深港文化產業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協同創新,以文化為載體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文化產品與服務向全球文化產業鏈的高端躍升,率先探索文化產業內外循環互促的新模式。一是要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推動深圳文化產業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由組裝、加工的中下游環節向文化IP孵化、創意、授權等上游環節延伸,積極布局網絡文學和網絡游戲的海外市場,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和理念嵌入作品。二是要注重文化產業元素的融合。既要在文化供給中弘揚好中國元素,也要注重當地的異域文化要素,在吸取他國文化風情的同時保持自身特色的發展,激發海外文化消費市場的情感共鳴。三是要用好國內外重大文化項目和平臺。在國內繼續辦好文博會、高交會、深圳設計周、“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等重大文化項目,引入國際頂尖時尚品牌和藝術交易資源,打造國際濱海旅游標桿城市、深港雙城聯游黃金地等世界級旅游品牌。在國外積極參加巴黎時裝周、戛納國際電影節、中國文化節等活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增強深圳文化體制創新動力。以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發展文化產業行穩致遠的強力抓手。深圳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一是要積極推動重大項目落戶深圳。推動“國際文物交易中心”等項目納入綜合改革試點清單,加快建設國際藝術品拍賣中心。引入國際頂級時尚品牌和藝術交易資源,吸引領軍文化企業在深設立總部、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打造文化產業總部經濟。二是要持續深化深圳文化體制改革。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做強做優國有文藝院團,支持民營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建設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藝院團體系,為深圳文化產業精品內容策源助力。組建國有文化運營公司,提升重大文化設施的管理使用效能。三是主動探索實施國有博物館改革試點。深圳文化產業創新要激發新熱情、聚焦新熱點、提供新服務、發展新模式、營造新場景,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非國有博物館,鼓勵有經驗有實力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建設專業領域博物館,高質量打造“博物館之城”。
(李治:深圳市國元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陳能軍: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副教授)
【本文系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特別委托重點課題 “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階段性成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