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要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發展數字經濟的號召和打造智慧城市的戰略部署,2022年12月30日下午,“(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數字經濟新時代——漫談數字化轉型”系列專題活動第二場在
北京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成功舉辦。來自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等各界人士參與了活動,并圍繞新時代的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城市治理、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與城市綜合數字化轉型等問題展開沉浸式的深入研討和互動交流。
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對未來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的全方位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是為了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北京作為首都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數字經濟的創新源頭、開放源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領軍城市。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1.6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占全市GDP比重為40.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8918.1億元,同比增長16.4%,占全市GDP比重達22.1%;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42.7%。
近年來,隨著首都數字經濟發展事業的推進,首都北京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顯著,已處在由基本完成筑基的1.0階段邁向全域應用場景加快開放和大規模建設的2.0階段。北京智慧城市建設立足首都戰略定位,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著眼于未來戰略需求以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點帶面,以用促建,充分發揮北京創新引領和示范帶動效應,壯大行業標桿,優化產業生態,推動智慧生活新體驗,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助力北京到2025年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城市。
在本次活動舉辦的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展廳,各界人士近距離沉浸式體驗了首都智慧城市建設的部分最新成果,例如:為解決城市民生中的垃圾分類處理問題,實現全品類、全主體、全過程的三全覆蓋目標,著力打造閉合鏈條,確保生活垃圾“分得出來、投得正確、收得合格、運得出去、處置得了”,海淀城市大腦打造了智慧化城市垃圾分類和處理技術與裝置。通過對密閉式清潔站、廚余垃圾車等加裝物聯感知設備并納入監管,同時投放身份識別卡用于垃圾產生單位的主體識別,建立了數字化臺賬,實現了垃圾分出率的穩步提升。
為滿足城市大腦建設需要,響應政府“多桿合一”政策號召,采用“共享”的桿體理念設計,打造了集照明、監控、5G基站、LED顯示屏、應急報警等于一體的智慧燈桿。燈桿采用核心嵌入式智控機箱,安全有效地支撐了外接設備,提高了安裝效率,降低了運維成本。
為實現城市大腦賦能河湖水質監測,基于全球首創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開發水環境監測終端——量子點光譜儀,在海淀全區建設了129個監測站點,實現水質實時監測和污染溯源,對溫度、濁度、COD、QDI、高錳酸鹽指數、總有機碳、懸浮物等多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同時,運用污染物溯源方式,捕捉非法排污案件。通過水基因溯源技術,不斷積累并整合市、區監測點位和數據,實現精細化、智能化監控。
為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具備自學習、自優化、自演進特征,基于
人工智能、知識圖譜,
區塊鏈、數字孿生等相關基礎技術平臺能力支撐的城市大腦軟硬件一體化人工智能設備“腦庫”發揮了作用。“腦庫”助力城市自身知識、城市規則知識、城市經驗知識的構建,實現對城市時空的全方位感知、推理研判(知識檢索、邏輯分析等)及賦能應用。
為解決快速交通事故研判,迅速恢復社會交通,提高路面事故處置效率,城市大腦構建了“交通閃繪”系統。基于交叉路口的基礎底圖與事故基礎信息,建立專業的繪圖平臺。“閃繪”平臺節省了人工測繪和手工繪制路口基礎數據的步驟,提升了效率,縮短了人工處置事故的成本和時間,方便了群眾出行等等。
可以看出,近年來,首都北京在數字經濟發展、打造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如數字要素價值發揮優勢明顯,數字經濟關聯產業發展態勢迅猛、數字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北京數字消費蓬勃發展、數字經濟場景創新顯著、創建全國首批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成果突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數字終端建設規模全國領先,數字經濟治理創新力度和效果顯著等等。
未來,隨著我國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逐步完善,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的逐步推進,首都數字經濟建設必將步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首都打造智慧城市需要進一步和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緊密結合,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高質量發展。隨著首都數字經濟的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內涵中也必然會融入更多的社會主體,需要協同更多的社會資源,需要協調更多復雜的治理關系。
因此,需要進一步統籌兼顧首都智慧城市發展的近期與長遠目標、局部與整體效能,充分做好城市各類資源的協調與均衡,做好首都智慧城市運行底層邏輯的動態優化與創新變革。為此,作為首都智慧城市核心與精髓的城市大腦必然要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和賦能作用。
在城市大腦的助力之下,首都打造超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之路必然越走越寬,為北京市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作出貢獻。
作者:姚建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