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在近一段時間召開了最高層面的經濟工作會議,同時連續發布了擴大內需的戰略規劃綱要及其實施方案,以期對2023年中國經濟工作提出宏觀指引[1]。
必須看到的是目前國際環境仍然非常復雜、方方面面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也正因如此,中國明年的經濟工作仍將以“穩”為主,聚焦“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在這個“穩”字大背景下,擴大內需仍是一個主要基調,被列在經濟工作任務安排的首位。近日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對如何擴大內需做出了具體部署。
2023年中國經濟政策走向的部分要點如下:

下文將就相關要點予以探討分享:
宏觀政策方向
宏觀政策涵蓋財政、貨幣、外資、產業、科技、社會五個方面。2023年,中國除了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也會更加注重各項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以形成合力刺激經濟增長。
財政政策
——突出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持
積極的財政政策可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為經濟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將強化財政政策支持,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支持高質量發展。
2023年財政政策部分關鍵信息:
?加大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協調等重點領域投入
?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
?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
近年來,中國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中減稅退稅降費政策顯著降低了市場主體負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10日,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7萬億元人民幣[2],預計2022年全年該數據將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目前雖未披露2023年減稅退稅降費政策的具體信息,但根據官方信息[3],疫情期間實施的一些即將到期的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在解決就業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小微企業所適用的政策,有望繼續執行。
貨幣政策
——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
2023年,貨幣政策將更加精準有力,央行將其概括為“總量要夠、投向要準”。明年的貨幣政策將在量上滿足實體經濟需要的同時,更有針對性——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預計將迎來更大力度的支持。對于房地產行業,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將得到滿足,融資鏈條的暢通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產業政策
——支持核心技術、薄弱環節及新興產業
2023年的產業政策將聚焦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預計將出臺政策支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
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也將迎來重點支持。此外,數字經濟、平臺企業等,也是重點發展領域。
吸引外資
——擴大開放
中國在吸引和利用外資方面,一直在努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相關的舉措包括擴大市場準入,尤其是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中國在過去的很多年中,設立了較多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域,如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各類開發區和保稅區等,這些開放平臺可以在擴大開放方面起到先行先試作用。
此外,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可以為外國投資者打造更好營商環境。會議還提出要積極推動中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協定,表現出中國希望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并參與構建國際貿易新規則的決心。
科技創新
——自主可控
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2023年,中國將致力于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預計明年將迎來新一批支持政策,助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吸引高端人才的流入。
2023年中國將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依照“十四五”規劃綱要[4],預計將聚焦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
社會政策
——就業優先
社會政策主要涵蓋就業、優質醫療資源擴容、生育和退休四個領域。其中,就業優先政策是具體落地的重點之一。
2022年11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整體來看并不高,但是其中16-24歲的青年勞動力的調查失業率卻顯著高于整體平均值,達到17.1%[5]。2023年,青年就業將是“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預見,相關領域將迎來有力的措施。
我們的觀察值得關注的部分政策細節
本次經濟工作會議雖然以宏觀層面的導向性指引為主,但對于某些領域仍然有值得關注的政策細節。
在全球經濟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前提下,中國的進出口受到一定影響,近年來國內投資也趨于放緩,會議將擴大內需放在了今年經濟工作的第一位,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高達65.4%,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進而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稅收政策
——內需促進、就業導向
擴大內需
對于2023的稅收政策,中央有兩個“優先”,一個是恢復和擴大消費,另一個是就業。預計今年的財稅政策將側重以前述二者為導向。
在擴大內需方面,未來可能迎來的稅收方面的政策包括:
?更加精準的稅收制度,調節稅收來源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
·健全直接稅體系
·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和監管
?促進中高端消費——促進免稅業發展
?優化外貿領域財稅政策,完善關稅政策
?擴大稅收協定網絡等
近年來中國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占據了財政政策的主基調,這無疑較好地支持了供給端即企業端,為市場主體顯著降低了稅費負擔。但隨著中國將關注點從供給側轉移到消費端,強調要著力擴大內需,減稅降費政策雖然在推動供給端改革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所形成在民間的財政力量未必能直接轉化成內需,因此,中國的財稅政策將從減稅降費轉為更偏向于財政支出直接拉動內需增長。這并不意味著取消減稅降費政策,根據官方信息,對于一些疫情期間的稅費優惠政策,仍然會在2023年予以延期或優化,應予留意。
對于高收入、高凈值人群,2021年年初中央就發文要求加強對該類人群的稅收監管。在此,也提請相關人士注意稅收合規性,個人轉讓股權的,需留意地方相關涉稅規定(多地已陸續發文明確須先完稅后辦理股權變更登記),對于低價或平價轉讓股權的,或面臨較大涉稅風險。如有需要,可尋求稅務專業人士的幫助,以避免因不合規帶來的滯納金、罰款等處理。
稅收立法
中國目前18個稅種中已有12個立法,余下增值稅、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關稅6個稅種尚未立法:
? 增值稅:12月27日,增值稅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首次審議[6]。整體而言,預計稅制框架和稅負水平基本不變,草案全文共6章36條,對增值稅納稅人和征稅范圍、稅率、應納稅額、稅收優惠和征收管理等作出規定。
? 消費稅:《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法(征求意見稿)》[7]已結束意見征集。
? 土地增值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法(征求意見稿)》[8]已結束意見征集。
? 關稅: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9]曾提及,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關稅法草案,具體信息有待官方進一步公布。
?房產稅:“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及“推進房地產稅立法”,預計2023年可能不會有重大進展。
?城鎮土地使用稅:官方暫未披露相關立法信息。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已于2015年2月3日結束意見征集,2023年是否會有進展,值得期待。
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全球最低稅
截至目前,“雙支柱”方案已經得到了包容性框架141個成員中絕大多數成員的支持,其中包括中國[10]。“雙支柱”方案的“支柱二”則設定了全球最低稅,確保跨國企業集團的全球業務收入至少按照商定的最低稅率(15%)繳稅。截至目前,部分管轄區已經對實施全球最低稅做出了積極回應。中國是否會在2023年采取行動,尚無官方信息。
部分管轄區對實施全球最低稅的回應:

稅務稽查
預計今年稅務機關將繼續開展稅務稽查雙隨機抽查行動,2022年各地抽選的結果顯示,稽查覆蓋行業范圍較廣,包含房地產、建筑工程、汽車銷售、醫藥、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另外,“三假”(沒有實際經營業務只為虛開發票的“假企業”、沒有實際出口只為騙取退稅的“假出口”、沒有具備條件只為騙取疫情防控稅收優惠政策的“假申報”[11])預計仍是今年稽查關注重點。
在轉讓定價方面,存在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子公司盈利能力低下、跨境大額支付、重大公司間交易持續虧損等情況的,需特別注意。
另外,提請業界注意發票開具和使用方面的合規性,享受稅收優惠的(如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15%稅率),確保符合相應的資質條件。
吸引外資方面現代服務業迎來進一步開放
在制造業已基本放開的背景下,今年中國將加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今年,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預計將先行迎來擴大開放[12]。另外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部署,電信、互聯網、文化等領域也將有序開放。預計與以往一樣,在自貿區先行先試繼而向全國范圍推廣(部分領域外商投資現行限制措施,參見文末附表)。
值得關注的是,繼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慶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之后,近期國務院批復將試點范圍擴大至沈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成都6個城市[13]。截至目前,沈陽等6個城市的具體試點方案尚未發布,但根據以往經驗,預計將根據各城市地理位置及發展優勢進行不同定位,繼而在服務業不同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
發展數字經濟、平臺企業
近10年,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其規模從2012年的1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人民幣,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14]。
2023年,中國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監管方面,繼前期的集中專項整改之后,平臺企業將迎來常態化監管。前述積極信號,預示著平臺經濟將迎來發展好時機。
依托市場、技術、數據等,提高平臺企業核心競爭力,方能使其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位。與之相關聯的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重點領域,以及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軟件等數字產業,將是重點培育對象[15]。
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2022年1-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23,86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8%;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36,31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5.7%[16]。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之一,其產業鏈長、涉及面較廣,對居民生活、財政收入、金融穩定等具有重要影響。2023年,“房住不炒”的原則依舊延續,房地產業發展將進入過渡期,以期最終轉型進入新發展模式。
為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預計可能在以下多維度迎來新政,涵蓋房地產的供給、預期和需求等方面:
?企業融資
?并購重組
?改善房企資產負債狀況
?住房消費
?保障性租賃住房
?長租房市場
?消費信貸
長遠來看,房地產相關土地、財稅、金融等基礎性制度將得以改革完善,通過多渠道保供等方式,促進地產業從過去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模式向新的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新冠“乙類乙管”時代
——開放和常態化管理對內需、全球供應鏈將帶來積極影響
近期,人員高感染率導致勞動力的供應在極短期內暫時大幅下降,同時生產效率可能受到暫時性的影響,在短期內生產(由于勞動力供應暫時喪失)和需求(由于主動實施流動性限制)可能同時表現疲軟。但這僅是非常短期內集中發生的現象。最近,中國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將疫情防控措施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即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采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17]。中國實施新的管理措施,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及中國的各項擴內需政策的實施,必會提振消費意愿,從而促進消費需求反彈。
全球供應鏈搬遷已經討論多時,在2022年年初由于疫情防控問題引發了更熱烈的討論,跨國公司擔心中國供應鏈的彈性,并考慮安全問題,都備受投資者的密切關注。在面臨種種挑戰下,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優勢依然明顯,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強大的物流體系、巨大的市場、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以及中國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因素的底氣,尤其是進入新冠“乙類乙管”時代,中國的開放姿態,使區域間的人流、物流等方面不再成為掣肘。故此,對跨國公司應該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結語
新的一年,隨著各項舉措的落地,希望可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我們也將繼續留意,為您帶來更新消息。

注:
1.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6/content_5732408.htm
2.http://www.gov.cn/zhengce/2022-11/16/content_5727251.htm
3.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9/content_5732626.htm
4.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12/t20221215_1891018.html
6.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12/7e9c45995dc9435fbbed6b36edf17f46.shtml
7.http://www.gov.cn/xinwen/2019-12/04/content_5458247.htm
8.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356/n810961/c5136578/content.html
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4/content_5700974.htm
10.https://www.oecd.org/tax/beps/
11.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24/c5159465/content.html
12.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9/content_5732626.htm
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12/20/content_5732723.htm
14.http://www.gov.cn/xinwen/2022-12/01/content_5729755.htm
15.http://www.gov.cn/xinwen/2022-11/28/content_5729249.htm
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12/t20221214_1891030.html
17.http://www.gov.cn/xinwen/gwylflkjz224/index.htm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