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浙江省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推動一大批重大改革落地。注冊用戶8200萬、日活用戶達300萬的“浙里辦”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注冊用戶180萬,日活率達82.4%的“浙政釘”使掌上協同辦公成為新常態。如今,浙江人正以“鍵對鍵”的方式暢享數字生活新圖景。
在全省以數字化改革回應群眾美好生活期待、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的時代背景下,浙江財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實戰、實用、實效導向,堅定不移推動財政數字化改革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積極探索財政治理的新解法,持續深化拓展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浙江得到最生動的實踐。
“硬核”成果走在前列
不久前,浙江財政以數字化改革推動過緊日子見實效的消息上了央視新聞。報道介紹了浙江財政通過“政采云”等財政數字化應用場景全面落實中央要求過緊日子的做法。
2021年2月,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召開后,浙江省財政廳迅速組建了由一把手掛帥的財政數字化改革領導小組,擬定了“領跑全省、領先全國、整體智治、高效協同”的目標,制定了“一個平臺、四個系統”的財政數字化改革總體方案,搭建了財政數字化改革體系構架圖1.0版,構建了以集中財力辦大事、預算管理一體化、核心業務事件反饋和服務社會應用“四個系統”為核心的總體構架,基本實現了財政業務數字化。其中,以核心應用建設為重點抓手構建的“政采云”“浙里繳費”等多個跨應用場景實現了全國率先,而央視報道中提及的“政采云”就是其中之一。
“政采云”作為全國首個政府采購電子賣場試點項目,已推廣至18個省1474個行政區劃,累計交易額突破2萬億元,年交易額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市場覆蓋率為全國第一,獲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浙江省政府改革創新項目、浙江省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重大應用成果。
“浙里繳費”為全國首個統一公共支付平臺,獲國務院辦公廳統一公共支付改革唯一試點,該平臺率先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非稅收入收繳體系,實現95%以上繳費業務通過互聯網支付,服務用戶突破3億人次,平臺應用覆蓋面、服務人次和收繳金額均居全國第一,被評為中國“互聯網+政務”優秀實踐案例50強。
“浙里辦票+浙里報賬”開出全國第一張醫療收費電子票據,上線全國首個
區塊鏈電子票據平臺,連續兩年獲浙江省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
“債務預警處置系統”為全國首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與處置系統,率先構建多跨協同、閉環管控機制,獲浙江省政府改革創新項目、“觀星臺”省級優秀應用。
“社會審計統一監管應用”在全國首創注冊會計師行業一庫一碼監管機制和社會審計報告依法備案、全文單一來源機制,為全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臺提供浙江樣本。
一系列“硬核”應用,有效地服務了企業和社會,更積極推動了財政核心業務數字化,為制度重塑、流程再造、能力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財政大腦”初顯神威
“與其他部門相比,財政部門的數字化改革具有‘兩多兩強’的特點,即數據多、場景多,和多跨性強、拓展性強。”浙江省財政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廣兵說,“財政數字背后是真金白銀,是最不會‘說謊’的數據,可信度高、質量好,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整合、分析、拓展、應用,可有效提升服務決策、監測評估、預測預警、戰略目標管理等能力。這些既是浙江財政推進數字化改革的優勢,也是要把握和突破的難點。”
為此,在“一平臺、四系統”的頂層設計下,浙江財政通過多輪迭代,構建形成了“1+5+N”的財政數字化改革系統架構:“1”是“財政大腦”,即財政數字化改革的基礎支撐;“5”是5大核心應用體系;“N”是在核心應用體系下不斷豐富、拓展的各項核心應用。
為了建成“財政大腦”,浙江財政加強頂層設計,組織編制《財政管理領域“大腦”建設方案》,明確了“財政大腦”建設的目標、架構、任務和時間安排等。
目前,浙江財政已基本建成“財政大腦”駕駛艙及“一倉五庫”,完成10個智能模塊建設,形成了財政業務的基礎支撐。通過建設“一倉五庫”,已歸集相關部門數據158億條,研發算法模型51個、預警規則523條,收集各類案例193個,增強了大腦的運行能力。通過開發智能模塊,已自動生成預警信息766條,并及時推送給市縣財政進行核實處置,將整改主體責任傳導給相關市縣,形成風險管理閉環。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浙江公布了2022年數字化改革“最系列”成果,“財政大腦”榮獲“最強大腦”。
在此基礎上,浙江財政聚焦財政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突出“大腦”賦能,利用財政核心業務積累的數據,驅動財政全面改革,打造了5大核心應用體系。
——構建“大事保障”模塊,將重大決策部署轉化成財政的大事要事,及時感知預算安排和資金落實情況,追蹤大事項目的落地情況并適時開展績效評估,為大事要事精準落地提供戰略決策支撐。
——構建“運行效能”模塊,運用大數據深入分析財稅運行特點及其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探尋規律,為確定經濟目標、實施宏觀政策、制定收支計劃、安排財政預算提供參考。
——構建“風險防控”模塊,對地方政府債務、“三保”、社保、鄉鎮財政管理等財政運行風險進行預測預警,并及時進行反饋處置,防范化解潛在風險。
——構建“財政監管”模塊,全面反映財政資金的來龍去脈和使用績效,及時感知資金資產管理、財會監督、財經紀律執行等情況,在中前端就發現并糾正問題。
——構建“服務社會”模塊,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用戶導向,迭代升級優勢項目,開發打造新場景、新應用,為企業、單位和群眾提供更加高效的財政服務。比如,開發“浙里捐贈”應用,系統重塑捐贈流程,全面整合慈善資源,打造捐贈全過程閉環生態,有力助推三次分配。“浙里捐贈”自2022年5月上線以來,累計捐贈量超過1500萬人次,捐贈金額超42億元。
浙江財政數字化改革,一方面加快探索“財政大腦”建設路徑,推進重大應用全面貫通,促進事項全對接、數據全匯聚、應用全覆蓋,為共建共治共享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重新梳理財政核心業務,提煉形成5大核心應用體系,進一步加快開發新跑道、新應用,以數字化改革牽引財政全面改革。
整體智治蹄疾步穩
近日,浙江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尹學群帶隊赴建德市開展專題調研。建德市楊村橋鎮下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是擴中家庭財稅政策體系綜合試點線下調查驗證樣本鄉鎮。在該鎮的王盛村,尹學群實地走訪了3戶家庭,詳細了解家庭生活狀況和實際困難,并重點圍繞家庭收入、支出、社保和可享受政策等方面聽意見、出對策。
事實上,尹學群此次調研的內容就是針對財政數字化改革著力突破的一個廣泛應用場景而展開的,即“如何精準識別擴中政策目標群體,實施精準畫像”。擴中家庭財稅政策體系綜合試點是浙江省探索共富型財稅政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探索,但實施的關鍵點和難點就在于如何精準找到政策目標群體。
為此,浙江省財政廳推出“共富家庭在線”,按照家庭型共富財稅改革要求,歸集各部門數據,動態測算、監測家庭收支情況,對擴中家庭進行精準畫像,系統集成涉及家庭的場景應用,提升財政對擴中提低政策的感知度和響應度。
多年來,浙江省財政廳提出要以實戰、實用、實效為導向,以需求清單、場景清單、改革清單“三張清單”為牽引,謀深謀實更多數字化場景應用,以數字化改革推動系統性變革,為“兩個先行”貢獻財政力量。“共富家庭在線”的推出就是鮮活的例證。
可喜的是,“共富家庭在線”在浙江財政數字化改革中并非孤例。比如,針對如何提升戰略目標選擇和管理能力,浙江省財政廳打造“收支運行智管”應用,構建“收入精準把控、支出精準保障、風險精準防范”的收支智管新模式;針對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浙江省財政廳加快推進“科創高地保障在線”應用,全流程跟蹤、感知、評價全省各地財政科技投入和使用情況,確保首位戰略首位保障落地見效;針對如何與山區26縣攜手跨越、共享共同富裕成果,浙江省財政廳啟動“山區26縣政策在線”應用,通過對財政數據以及相關經濟數據的加工、分析,對26縣的核心指標實行預警監測并給予相應獎懲,提高轉移支付分配和財政政策激勵的精準性。
為了持續深入推進財政數字化改革,浙江省財政廳還提出抓好“五個一批”,即成熟應用一批、迭代深化一批、重點打造一批、啟動實施一批、持續謀劃一批,把數字化改革作為檢驗財政工作成效的試金石,著力打造整體智治財政。可以說,這些財政數字化改革的場景基本上都是為應用而“生”,為運用而“升”。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山區,從藍圖設計到實踐應用,從民生小事到為國理財,一批批重大成果、一項項前沿應用、一個個制度實踐正精彩亮相在“浙”里的財政舞臺。造物鼎新立潮頭,浙江大地上,財政人正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奮筆書寫出一張財政數字化改革的時代答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