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
湖北省
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水果湖人民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了原告湖北消費
金融公司訴被告張某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系列案件。據了解,該系列案件是武漢法院在司法審判中首次使用“
區塊鏈證據核驗”技術,為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意見》作出了示范性實踐。
原告湖北消費金融公司訴被告張某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三案中,張某等三被告均通過湖北消費金融公司線上信貸平臺借款,并簽訂電子借款合同,在借款合同履行過程中,被告未依約償還借款本息,湖北消費金融公司遂起訴至武昌區人民法院。
案件立案過程中,湖北消費金融公司通過網上立案,并向武昌區人民法院提交了經區塊鏈電子存證平臺存證的電子借款合同等證據及區塊鏈存證證明書。
區塊鏈核驗成功現場截圖
案件開庭過程中,承辦法官項久清當庭將原告湖北消費金融公司提交的電子證據導入區塊鏈證據核驗平臺,核驗平臺實時對證據進行了核驗并出具核驗報告。核驗報告顯示,數據未被篡改。經過庭審舉證、質證后,法官對相關證據予以采信。
前述三宗案件僅歷時1小時便順利完成庭審并當庭宣判,從立案到審結僅用時15天。
武昌區人民法院區塊鏈證據核驗的運用,實現了武漢法院區塊鏈審判應用的零突破。區塊鏈存證技術破解了既往審判實踐中電子證據認定難題,提高了司法審判質效,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我院將持續推進司法
區塊鏈技術應用,引導轄區企業在電子交易場景中積極使用區塊鏈存證技術,以提升證據質量,優化訴源治理,為審判執行工作提供更多的智慧支撐,努力為司法審判增添更多‘新動能’。”武昌區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知識鏈接:
區塊鏈技術作為繼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后的又一大技術創新,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使得數據具有不可篡改、防偽和可驗證的特性,對于司法證據固定及存儲場景來說極為契合。
既往審判實踐中,當事人往往通過紙質打印的方式向法院提交電子證據,電子證據本身已脫離原始載體,轉換成其他呈現形式。法官在認證過程中因缺乏專業輔助工具,對此類證據有技術及認知上的障礙,不利于證據認證及事實查明。
區塊鏈存證與核驗技術的司法應用,能夠有效解決前述難題。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對于電子證據,在其生成時至起訴前,由電子證據的生產方進行區塊鏈存證,在鏈上存儲相應電子證據經過加密計算產生的哈希值(Hash)。日后訴訟中,向法院提交電子證據源文件,由法院對源文件再次計算哈希值并和鏈上哈希值比對,即可得出核驗結果。在運用區塊鏈存證平臺進行證據核驗的過程中,法院可以向當事人直觀、透明地展示證據驗證過程及結果,承辦法官亦可借助該技術科學、公開、高效組織庭審質證,準確認定電子證據的證明效力,最終查清案件事實。
區塊鏈核驗原理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